豆角鉆心蟲又叫豇豆莢螟、豇豆蛀野螟、豆卷葉螟等。其普發率為90%,嚴重受害田塊占78.3%,一般減產20-40%,高的達70.6%,嚴重影響菜農的種植積極性。為了有效地防治豆角鉆心蟲的危害,現將其生活習性、為害特點以及綜合防治技術作一介紹。
一、生活習性:北方地區,1年可發生多代,一般年份發生5-6代,以老熟幼蟲入土化蛹越冬。每年6-10月以2-3代幼蟲危害豆角,成蟲具有趨光性,現蕾前卵散產于葉、葉柄和腋芽上,以葉背為多;現蕾后卵產在花蕾和嫩莢上,卵期2-3天,多在上午6-9時孵化。幼蟲共5齡,初孵幼蟲在花蕾或嫩莢上爬行幾個小時后蛀入花蕾或嫩莢取食,造成落蕾、落花和落莢;3齡以后幼蟲蛀入莢內為害豆粒,并有轉移危害習性。葉上孵化的幼蟲吐絲卷葉為害葉片。幼蟲有晝伏夜出習性,白天潛伏在花或莢內,夜間出來活動,以20-22點活動最盛。幼蟲期8-10天,蛹期5-10天。
豆角鉆心蟲對溫度適應范圍廣,7-31℃都能發育,以28℃,相對濕度80-85%最利于發育。成蟲產卵期若在6-8月,如遇降雨天氣較多,常大量發生危害;高溫干旱或幼蟲入土結繭期,如土壤濕度過大則對其發育不利,危害減輕。
二、危害特點:豆角鉆心蟲是一種寡食性鉆蛀害蟲,只危害豆科作物,如豆角、菜豆、豌豆、大豆、綠豆等。幼蟲蛀食豆類的蕾、花和嫩莢,造成大量落蕾、落花和落莢,中后期幼蟲鉆入莢內,蛀食豆粒并排出糞便,咬傷豆莢,使豆莢畸形。食用價值降低,受害莢雨后易腐爛,從而導致產量大幅度降低和品質低劣。幼蟲還可卷葉和蛀莖為害。
三、綜合防治技術
1、農業防治:及時清除田間落花、落莢,并摘除被害的卷葉和豆莢,以減少蟲源,防止轉移為害。冬、春多澆水,提高土壤濕度,可使入土結繭幼蟲致死。冬季深耕土壤,使幼蟲凍死或被鳥啄食,以減少越冬蟲源。
2、黑光燈誘殺:成蟲有趨光性,可利用黑光燈誘殺。
3、生物防治:以菌治蟲。可用每克含活孢子100億的青蟲菌或殺螟桿菌或B·t乳劑500倍液,再與敵敵畏混合噴施,防治效果尤佳;也可用每克活孢子100億的白僵菌300倍液防治。菌液要隨配隨用(白僵菌配液后要在2小時噴完)。防治時期宜在2齡幼蟲盛期噴施,隔7天噴1次,連噴幾次。
4、化學防治:化學防治要掌握防治適期,提高防治效果,從現蕾開始,每隔7天噴治1次,即可控制危害。藥劑可選用21%增效氰馬乳油5000倍液,或2.5%敵殺死3000倍液,或20%殺滅菊酯4000倍液,或30%速殺滅1500倍液,或60%敵馬乳油1000倍液進行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