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褐斑病又稱爛葉病、焦斑病、爛斑病等,是桑樹葉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云南省的鶴慶、祥云、沾益等主要蠶區均有發生,是目前危害云南省桑園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病原:桑褐斑病為真菌性病害,病原屬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黑盤孢科粘格孢屬真菌。病斑上的粉質塊實際上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盤,淡紅色稍帶粘性的粉質狀物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二、病癥:桑褐斑病只危害葉片,以嫩葉發生較多,病斑呈現于葉片的正背兩面。發病初期,葉片正背面都可見到針尖大小的水漬狀斑點,病斑周圍葉色稍變黃,迎光看輪廓十分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大,形成近圓形的茶褐色或暗褐色病斑,如果受葉脈的限制便形成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發病后期病斑直徑約2-10毫米,病斑邊緣色較深呈暗褐色或茶褐色,中央呈淡茶褐色或灰色,并散布小點狀白色或淡紅色的粉質塊,略作環狀排列,這種粉質塊在同一病斑的正、反兩面都存在,最后變成黑褐色殘留在病斑上。晚秋發病的病斑周緣通常有紫褐色暈,葉脈被浸染也變成紫褐色,葉背更為明顯。當遇到天氣多雨多濕時,病斑吸水膨脹,隨即腐爛穿孔;遇干燥天氣病斑中央往往開裂。嚴重發病的葉片上,許多病斑可相互連接成大病斑,不久葉片枯焦,形成“焦斑”或“爛葉”而脫落。如葉柄、新梢發病時,則呈黑褐色、長形略凹陷的病斑。
三、浸染循環及發病規律
1、浸染循環:桑褐斑病病原菌主要靠落地病葉上的分生孢子盤越冬,但病葉霉爛后病菌也隨之失活而不能越冬。上年病原菌如浸染新梢,則以菌絲體在枝條病斑上越冬。當第二年春季環境適宜時,落地殘葉上的分生孢子盤和新梢上的病斑處都能產生分生孢子,并通過風、雨水或昆蟲傳播,引起初侵染。一般病原菌孢子入侵后8-10天,即出現病斑,再通過4-5天,病斑上又產生粉質塊,形成 大量的分生孢子,引起再次浸染。在整個桑樹生長季節內,如果氣候條件合適,即可引起多次再侵染,不斷擴大危害,甚至發生病害流行。
2、發病規律:高溫多濕最有利于桑褐斑病的發生,其中多濕是發病的主要原因。其次,桑園栽植過密、通風透光差、偏施氮肥以及培肥管理差的桑園發病較重。再者,桑褐斑病的發生與桑樹品種的抗病性也有很大的關系。另外,根據云南省的情況來看,一般春季較少發病,但到了夏秋季節就進入發病高峰期,尤其是5-7月份是發病的重點時期。
四、防治方法
防治桑褐斑病應從消滅病原菌、改進栽培技術和培肥管理等方面著手,積極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進行。
1、品種。選擇栽植抗病性強的品種,如湖桑32號、湖桑197號、農桑12號、農桑14號等。
2、改進栽培技術和加強培肥管理。首先,在桑樹栽植時應合理密植,低洼多濕的桑園要及時開溝排水。同時,加強桑園耕作和鋤草工作,以促使桑園通風透光。其次,在施肥上要以農家肥、有機肥為主,由于云南省大部分蠶區屬于紅壤酸性土壤,普遍存在缺磷鉀肥,因此在施用化肥時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合理增施磷鉀肥,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測土配方后進行科學施肥,從而增強桑樹的抗病能力。
3、減少越冬病原菌的存在。這是防治桑褐斑病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各地在進行桑園冬季管理時,應把地面深翻1遍(深度為30-40厘米),深翻后讓病原菌充分暴露并通過陽光照射以降低病原菌密度。同時,除盡桑園中的雜草,拾去地面的落葉和摘除被害葉片(此事應在落葉前進行)并統一焚燒,在冬季修剪時應把病枝、弱枝、枯枝、蟲傷枝也剪除燒毀。如在桑樹生長季節大量發病時,還應及時摘除病葉并進行統一深埋使之腐熟,以減少病原菌的大量擴散。
4、加強病害預測預報。采取合理有效藥劑防治。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長期有效的病害預測預報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同時采取有效藥劑進行統防統治(即統一藥劑和濃度、統一噴藥時間),把病害控制在有效范圍內,具體是:
⑴在發病嚴重地區,進行桑園噴施波美4-5度石硫合劑,時間在桑樹春季發芽前進行,或在秋蠶結束后用0.7%的波爾多液進行噴灑1-2次。
⑵預防期,在有桑褐斑病大量爆發的地區,在春蠶飼養前20天左右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注意用藥時加0.5‰的洗衣粉作展著劑效果更好)噴灑1次,可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
⑶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施,以后隔10-15天再噴1次,病情可得到很好控制。
⑷發病嚴重地區,應在每次養蠶上簇后及時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7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進行噴施桑園。
總之,桑褐斑病作為目前云南省桑園主要病害之一,其危害和影響都有目共睹,我們只有掌握其病原菌特點、病癥和發病規律并結合生產實際情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防治,才能保證桑葉的穩產、豐產,為養蠶生產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