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果樹圓斑根腐病在一些果產區發生較重,特別是在果樹生長前期干旱少雨,中后期降雨頻繁的年份,圓斑根腐病的發生更重。為了減輕圓斑根腐病的危害,現將該病的癥狀表現、發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一、田間表現癥狀
圓斑根腐病在果園地上部和地下部均有表現。地下根部從須根發病,輕者圍繞須根形成紅褐色圓形或橢圓形斑,病部根皮腐爛,輕捋可脫落,嚴重時病斑擴大,斑斑相互連接,使整段根木質部腐爛,病斑由細根向粗根逐漸擴展。該病最明顯的特征是,病根可反復產生愈傷組織和再生新根。隨著根部病害的發生,地上部也表現出癥狀。地上部癥狀常表現為急性和慢性兩種癥狀。急性癥狀:發病前無明顯異常表現,病部葉片突然失水青干枯萎,嫩梢也枯萎下垂,似被開水燙過,嚴重的葉片脫落,蘋果、葡萄多表現此病狀;慢性癥狀:發病部位開始表現失綠,葉片逐漸萎蔫枯死,病葉脫落后,可再次發出新葉,但葉色不正常,桃幼樹多表現此癥狀。由于病株有愈傷作用和萌發新根的功能,病情發展呈現時起時伏的狀態,當水肥和管理條件較好、植株生長健壯時,有的病枝甚至可以完全恢復。
二、發病的原因
根據多年的田間觀察及病情調查,造成圓斑根腐病發生的原因:一是病原菌。圓斑根腐病是由三種鐮刀真菌侵染所致。三種菌都是土壤習居菌,病菌廣泛存在于土中,可長期在土壤中腐生存活,只有當果樹根系衰弱時才會遭受鐮刀菌的侵染引起發病。二是土壤質地。影響果樹根系生長的因素很多,但土壤(包括土壤質地、結構、有機質含量、土壤pH等)的好壞是影響根系生長的主要原因,如蘋果要求有機質含量達2%~3%,土壤pH以酸性和中性為宜,土質為沙壤土為宜。因此,土壤是果樹根腐病發生主要制約因素。三是管理不科學。大多數果農大量施用化肥,盲目加大氮肥用量,集中穴施或施用不腐熟的有機肥造成傷根、燒根,導致根系衰弱;采用不正當的環剝、環割手法,使樹體超量負載,造成樹勢、根勢極度衰弱;大水漫灌、土壤板結、管理粗放、病蟲危害嚴重等影響根系正常發育,均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四是不利的氣候條件。干旱少雨、土壤含水量達凋萎系數時,根系生長受阻,有利病原菌侵染;陰雨綿綿,土壤相對持水量大、板結缺氧,會導致根系窒息、衰弱,有利病原菌侵染發病。
三、防治建議
根據多年的調查和實踐,在圓斑根腐病的防治上,應采用“預防為主,防治為輔”的綜合治理原則。一是不栽植帶病原菌的苗木。建園前,須對苗圃進行調查和苗木挑選,如發現根部褐腐應集中將其燒毀,對挑選的苗木用600倍液多菌靈或0.5波美度石硫合劑液浸4~5小時,消滅病源。二是深翻擴穴改土。先把根頸部或大根部的病土取出,換上無菌的新沙土,半年至1年后再重新更換一次。或回填煤渣、草木灰及堆制腐熟過的秸稈、雜草等能緩解根腐病發生的廢料。對因發生根腐病的死株補栽時,深翻擴穴回填時要用殺菌劑處理土壤。三是改善土壤性狀。秋季深施有機肥,加深活土層;地表覆蓋秸稈或采取種草、自然生草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的通氣性能;增施腐殖酸肥、調節土壤ph值;科學施用氮、磷、鉀肥,補充微量元素。四是加強科學管理。根據新梢生長情況適時進行人工或化學控制、規范樹體樹形結構、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合理樹體負載,減少養分消耗;及時防治病蟲害;改大水漫灌為滴灌、噴灌,改善土壤環境,有條件的推行水肥一體化。
四、防治措施
1.對已發病的樹,挖開根部土壤,刮去發病根段進行晾根,然后每株樹施入2.5~5公斤草木灰(樹大、病重可多施),加少許土,1~2個月后病樹即可發出新根。
2.春秋扒土晾根。將發病根挖出晾7~10天,刮除病斑后藥劑灌根,效果較好。在晾根期間,避免雨水和灌溉水進入坑內,以免影響晾根效果。
3.藥劑防治。防治圓斑根腐病,可選用50%多菌靈10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也可選用農抗120水劑200倍液、雙效靈200~300倍液、五氯硝基苯等。施用時以樹干為中心,挖寬34~45厘米、深50~70厘米放射溝3~5條,每株灌藥液75公斤。施藥次數與時間以每年早春和夏末施藥兩次較好。對于急性青枯病樹,可用烯唑醇3000倍液灌根,旱地每株用50~70克對水200~250公斤潑入樹盤,水地每株撒75~100克,灌水1~2天后松土,間隔1個月再灌1次。在施有機肥的基礎上增施腐殖酸,大樹每株8公斤、小樹每株5公斤,施后澆水,可減輕病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