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小麥紋枯病在我省小麥主產區普遍發生,一般減產10%--20%,嚴重地塊達50%以上。小麥發芽感病后,芽鞘變褐色,嚴重時爛芽枯死。秋苗至返青期感病,葉鞘上出現中部灰色、邊緣褐色的病斑.葉片漸呈暗綠色水漬狀,以后失水枯黃。嚴重者死亡。拔節后植株基部葉鞘出現橢圓形水漬狀病斑,后發展呈中部灰色、邊緣褐色的云紋狀病斑。病斑擴大相連成花稈爛莖。主莖和大分蘗常不能抽穗,成為枯孕穗。
防治技術:
一、選用中抗和耐病品種
防治技術:
一、選用中抗和耐病品種
目前生產上缺乏高抗紋枯病的小麥品種,秋種時盡量選用中抗、耐病或感病輕、豐產性好的品種。
二、合理輪作,加強田間管理
實行小麥與油菜、大豆、花生等輪作,減少田間菌源積累。適當降低播量,控制植株密度,增強麥田通透性。適當增施有機肥,平衡施用氮、磷、鉀化肥,合理密植,及時除草和排水,改善麥田生態環境,培育壯苗,提高抗病性和補償能力。
三、化學防治
以種子處理為重點,春季重病田噴藥劑防治。
1.藥劑拌種。當前施用效果較好的是用20%三唑酮乳油、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羥銹寧可濕性粉劑、12.5%烯唑醇懸浮劑、3%戊唑醇濕拌劑等拌種,藥劑用量為干種子量的0.02-0.03%。5.5%浸種靈2號乳油,每100公斤種子用藥1克濕拌;或23%寶穗水乳劑,每100公斤種子用藥20克濕拌。
2.噴霧。春季小麥病株率達20%的地塊,應及時噴藥,施藥時間在小麥拔節初期,以阻止病害侵入莖稈。噴霧所用藥劑可采用下列的一種:20%三唑酮乳油50毫升、15%或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分別為75克或100克,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5-100克、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50-60克或12.5%烯唑醇懸浮劑100毫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