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害特點 主要為害夏玉米幼苗,以若蟲和雌成蟲群集在近地表的莖基部、根部和葉鞘內刺吸汁液,玉米受害后莖基部發黑,根尖變黑腐爛,嚴重時根莖變粗畸形,不能結實;地上部植株生長矮小細弱,莖葉發黃,葉尖和葉緣干枯,逐漸擴展至整個葉片干枯,嚴重時整株死亡,對產量影響很大。
二、形態特征 成蟲:雌成蟲體長3~4.2毫米,寬1.4~2.1毫米,扁平長橢圓形,紅褐色,全身覆一層白色蠟粉,眼橢圓形發達而突出,觸角8節,足發達。雄成蟲較小,深黃褐色,3對單眼紫褐色,觸角10節,口器退化,胸足發達,3對足,前翅長0.83毫米,白色透明,后翅退化為平衡棒。
卵:長0.49毫米,長橢圓形,初橘黃色,孵化前淺褐色,卵囊白色,棉絮狀。
若蟲:共有2齡,1齡若蟲體長0.61毫米,無蠟粉;2齡若蟲體長0.89毫米,寬0.53毫米,體表出現白蠟粉,觸角7節。
蛹:體長1.15毫米,長形略扁,黃褐色,觸角、足、翅明顯,繭長形,白色柔密,兩側近平行。
三、發生規律 玉米耕葵粉蚧1年發生3代,以卵在玉米根莖上及周圍土壤中越冬。第1代發生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主要為害小麥,被害部可見白色絮狀物。第2代發生于6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主要為害夏玉米幼苗。第3代發生于8月上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為害玉米和高粱,但此時作物已近成熟,對產量影響不大。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雌成蟲開始做卵囊產卵越冬。初孵若蟲先在卵囊內活動1~2天,再向四周分散,尋找寄主后固定下來為害。1齡若蟲活潑,沒有分泌蠟粉保護層,是藥劑防治的有利時期;2齡后開始分泌蠟粉,在地下或進入植株下部的葉鞘中為害。
四、防治方法 1.輪作換茬。玉米耕葵粉蚧對寄主選擇性強,只危害禾本科植物,不為害雙子葉作物。對發生嚴重的地塊,可改種棉花、大豆、花生等雙子葉作物。
2.種植抗蟲品種。據報道,苗期發育較快、抗逆性較強的如農大108、魯單50等品種,基本不受害。
3.加強栽培管理。小麥、玉米等作物收獲后,及時深耕滅茬,并將根茬帶出田外集中處理;增施有機肥、磷鉀肥,促進玉米根系發育;及時中耕除草;玉米生長期遇旱及時澆水,保持土壤墑情適宜;麥田適時冬灌,都有利于減輕其發生和為害。
4.藥劑防治。①種子處理。播種前,用35%克百威種衣劑按種子量2%~3%進行包衣處理,或用60%甲拌磷乳油(或50%甲基對硫磷)與水、種子按1:50:500的比例拌種。②藥液灌根。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在玉米耕葵粉蚧若蟲2齡前是藥液灌根防治最為有利的時期。可選用48%樂斯本、40%毒死蜱、50%甲胺磷、40%氧化樂果或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灌根,或將噴霧器擰下旋水片噴澆玉米幼苗基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