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水稻稻曲病發生面積及危害程度逐漸加重,其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應用日趨重要。該病發生后不但影響產量,而且病粒含有毒物質及致病色素,嚴重影響米質,降低商品率。
一、稻曲病發生原因
一、稻曲病發生原因
1、品種抗性:經本地栽培調查發現,各種品種水稻本身對稻曲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病性,如兩優培九較易感病。
2、肥水條件。氮肥施用過多,過遲又缺磷少鉀的田塊發病較重;生長過嫩,貪青晚熟的田塊發病較重;植株過密、田間郁閉、通透性差的田塊發病較重;長期深灌的田塊發病較重。
3、氣象因素:由于歙縣地處皖南山區,8、9月份氣溫較高且雨日多,加上山區霧多露重,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病菌孢子萌發和侵染。若在水稻孕穗末至破口期遇適宜的溫度、降水等氣象條件,則有利于病原菌侵入,故稻穗發病率高;反之,低溫不利于病原菌侵入。
二、發病規律。該病病菌以菌核落在土中及厚垣孢子附在種子上越冬。翌年7-8月份,菌核萌發產生分生孢子并借氣流傳播,散落于稻株葉片上,在水稻破口時由穗部侵入花器及幼穎,造成谷粒發病。
三、綜合防治技術
1、選用抗病良種:淘汰或壓縮感病品種,嚴禁從病區引種。
2、農業及物理防治:加強田間管理、秋翻春灌,減少菌源;調整水稻生育期,將水稻破口期提前,降低田間濕度,在水層管理上采用間歇灌溉方式,合理栽插密度;合理施肥,施足基肥,適施促花肥,增施磷、鉀肥;發現病粒及時摘除,防止病菌隨氣流傳播。
3、化學防治:在精選種子的基礎上,選用15%粉銹靈稀釋成0.1%水溶液浸種48小時,或強氯精500倍液浸種12小時,然后清水沖洗,催芽播種。在水稻破口前5-7天和齊穗期,各用藥1次,每畝用18%農撲可濕性粉劑60-80克對水50千克或5%井崗霉素500倍液,在早晚露水干時噴施,均有較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