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黃萎病是為害棉花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有人稱它為"癌癥".目前我市普降大雨,空氣濕度較大,有利于棉花黃萎病的發生。經調查,棉田已發現病株,新茬地塊發生較輕,重茬地塊發生較重;長勢強的棉田發生較輕,長勢弱的棉田發生較重。根據歷年棉田生產經驗可知,黃萎病對棉花的產量和品質影響很大,一般減產10%~30%,發生嚴重的地塊減產可達80%以上,甚至絕收,對此病的管理一定要引起廣大棉農的注意。
一、棉花黃萎病的識別
棉花黃萎病能在棉花整個生長期間侵染為害。黃萎病一般在播種1個月以后出現病株,由于受棉花品種抗病性、病原菌致病力及環境條件的影響,黃萎病呈現不同癥狀類型。
1.幼苗期。一是病葉邊緣退綠發軟,呈失水狀,葉脈間出現不規則淡黃色病斑,病斑逐漸擴大,變褐色干枯,維管束明顯變色。二是有些病株在苗期不明顯,外觀看上去正常,但切開棉花橫截面,部分木質部和維管束已變成暗褐色。
2.成株期。黃萎病在現蕾期后才逐漸發病,一般在6月下旬,黃萎病病株出現逐漸增多,到七八月份開花結鈴期發病達到最高峰。近年來,其癥狀呈多樣化的趨勢,常見癥狀有:①病株由下部葉片開始逐步向上發展,葉脈間產生不規則的淡黃色斑塊,葉脈附近仍保持綠色,病葉邊緣向上卷曲;②有時葉片葉脈間出現紫紅色失水萎蔫不規則的病斑,病斑逐漸擴大,變成褐色枯斑甚至整個葉片枯焦,脫落成光稈;③有時生長在主干上的或側枝上的葉片大量脫落枯焦后,在病株的莖部或落葉的葉腋里,可長出許多贅芽和枝葉;④在七八月份,棉花鈴期,在盛夏久旱遇暴雨或大水漫灌時,田間有些病株常發生一些急性型黃萎病癥狀,先是棉葉呈水燙樣,繼而突然萎垂,逐漸脫落成光稈;⑤有些黃萎病黃化但植株不矮縮、結鈴少;有些黃萎病株變得矮小,幾乎不結鈴,甚至死亡。
二、黃萎病的發病機理、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1.傳播途徑。棉花黃萎病是為害棉株維管束的病害。①棉花種子傳病,這種現象已在生產實踐中得到證實;②病株殘體傳播:棉田中的病株、病葉、病枝殘體可直接落到地里或用以漚制堆肥,是造成再循環傳播黃萎病的重要途徑,有的當年的病株落葉都會對當年的新棉株、健康棉株造成侵染。③流水和農業操作也會造成病害蔓延。④帶菌土壤傳播,黃萎病菌在土壤中,能以腐殖質為生或病株殘體中休眠,在土壤中能存活長達20~25年之久,連作棉田土壤中不斷積累菌量,發病嚴重。棉田一旦傳入黃萎病菌,若不及時采取措施,將以很快的速度蔓延為害(特別是遇雨后).
2.發病條件。①黃萎病發病的最適溫度為22℃~25℃,高于30℃,發病緩慢,35℃以上時,癥狀暫時隱蔽。在6月份,棉苗4、5片真葉時開始發病,田間出現零星病株;現蕾期進入發病適宜階段,病情迅速發展;在七八月份,花鈴期達到高峰。②棉花品種不同,對黃萎病的抗性也不同。③棉花生育期不同,抗病也不同,棉花由營養生長進入生殖生長時,抗病性開始下降,黃萎病的發生逐漸加重。④耕作栽培條件不同,黃萎病發生率也不同。棉田連作,土壤中病菌數量累積愈多,病害愈重;水愈大,病傳播愈快;營養失調也是促成寄主感病的誘因,氮、磷是棉花不可缺少的營養,但偏施或重施氮肥,反能助長黃萎病的發生。
三、黃萎病的綜合防治措施
1.選抗病品種。這是防治黃萎病、提高棉花產量最為經濟、有效的措施。
2.輪作倒茬。在棉田種植3~5年的田塊或病株較多的田塊采取輪作方式。以多年種植禾本科作物的田塊輪換倒茬。
3.加強棉田管理。清潔棉田,減少土壤菌源,及時清溝排水,降低棉田濕度,使其不利于病菌滋生和侵染。平衡施肥,氮、磷、鉀合理配比使用,切忌過量使用氮肥,重施有機肥,側重施氮、鉀肥,以利棉株健壯生長,增強自身的抗逆能力。整個生長期噴施黃腐酸鉀3~4次可減少黃萎病的發病幾率。
4.藥劑處理。①棉花種植前土壤消毒:用五氯硝基苯、清壤或立本凈等土壤消毒劑同肥料一同撒施深翻施入土壤。②棉花苗期管理應采取"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措施,噴施70%代森錳鋅500~600倍液、乙蒜素1000倍液或菌毒克1000倍液。苗期組織幼嫩,藥劑易吸收,苗期噴施藥劑2~3次,可減少發病幾率,易起到預防為主的預期效果。③花鈴期。是黃萎病易大發生的時期,根據黃萎病株顯現明顯這一特點,為了降低成本,可采取零星病點治療法。在病害發生輕的棉田,對病株及病株周邊的健康棉株用乙蒜素1000倍液或無氯硝基苯1000倍液均勻噴施,同時每株用配好的藥液0.25~0.5公斤藥液灌根;對較重病株,重復噴灌2~3次,病株能得到及時控制;嚴重者拔除棉田病株,連同枯枝落葉,集中作燃料使用或在病田地邊及時燒毀,拔除病株的同時及時灌根,以防當年或第二年侵染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