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菜用大豆在長江流域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并呈規模化種植趨勢,為害大豆害蟲種類較多,豆小卷葉蛾就是其中之一。豆小卷葉蛾屬鱗翅目小卷蛾科,寄主作物有大豆、豌豆、綠豆、小豆等豆科植物及苜蓿、草木樨等。文獻記載該蟲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華東、臺灣等地,而目前在武漢等長江流域地區為害也較為嚴重。
1 田間識別
1.1為害特點
豆小卷葉蛾以幼蟲食害大豆的葉、花簇、頂梢。初孵幼蟲在嫩芽與茸毛間結成絲質隧道出入為害,3齡幼蟲可把豆葉綴合成餃子狀,老齡幼蟲將頂梢數葉卷成團狀,在內為害,最后致頂梢干枯死亡。
1.2 形態特征
豆小卷葉蛾成蟲體長6-7 mm,翅展14-23 mm,屬小型蛾類。呈雌雄異型現象,雌蛾前翅棕褐色,斑紋不明顯,前緣近頂角處灰白色,外緣頂角下有凹陷;雄蛾前翅淡褐灰色,基斑褐色,中室外側有一褐色斑,其上方具一大褐斑與基斑斷續相連,前緣有18-20組白色鉤狀紋。臀角內上方有3個小黑點呈直線排列,頂角附近亦有2個小黑點。外緣前方稍凹入,后翅灰色。卵橢圓形,中央隆起,具網紋,初產黃白色,孵化前變為黃褐色。老熟幼蟲體長11-14 mm,體淺黃色,頭部、前胸背板淡褐色,兩側后方各具一黑色楔狀紋,腹足趾鉤雙序全環,臀足趾鉤雙序缺環。第10腹節末端有黑褐色臀櫛,上具齒5-8個。蛹黃褐色,腹部第2-7節背面各生兩列齒,腹末端有臀刺8根。
1.3 生活習性
在武漢地區6-7月為田間幼蟲為害盛期,成蟲有趨光性,晝伏夜出,夜間活動,以晚上7:00-11:00最盛。成蟲有趨化性,喜食花蜜。成蟲羽化后立即產卵,單雌產卵量為105-502粒,卵多產在豆葉背面,在豆苗上以第一對真葉產卵最多。卵期6-7天。幼蟲具5個齡期,2齡前不活潑,3齡后受驚多迅速后退,幼蟲歷期11-16天;蛹期8-10天。
在重慶市,越冬代成蟲可在蠶豆上產卵為害,4月下旬發現第一代成蟲,6月上旬發現第二代成蟲,可在紫穗槐、刺槐、春大豆和花生上產卵為害。
陜西一年發生4-5代,以幼蟲或蛹在豆田10 cm左右深的土層中越冬,翌年3月越冬幼蟲開始化蛹,4月上旬發現成蟲,由于此時春播大豆還未出苗,故而成蟲飛到苜蓿、草木樨等上產卵,并發生第一代幼蟲。5月下旬至6月上旬發生第一代成蟲,遷飛到春大豆田中產卵為害。第二代成蟲發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為害夏大豆,11月后全部越冬。
豆小卷葉蛾的發生與氣候和栽培制度關系密切,多雨年份發生重,夏季干旱少雨發生輕。豆田周圍如有豆科的綠肥植物或刺槐、紫穗槐等,可為該蟲的發生提供豐富的食料,同時為害也重。
2 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 選用抗蟲品種。一般多毛或有限結莢的品種有耐蟲或抗蟲性。
②物理防治 利用黑光燈誘殺成蟲或對有明顯為害狀的葉片進行人工摘除。
③化學防治 在幼蟲孵化盛期或低齡幼蟲為害期用藥,隔10天1次,可控制為害。選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10%聯苯菊酯乳油1 500倍液、2.5%嗅氰菊醋乳油1 5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3 000倍液、20%殺滅菊酯乳油2000倍液、52.25%農地樂乳油2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5%氟蟲腈乳油2000倍液等進行噴霧處理,藥液要注意全面周到,特別要噴到葉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