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鐵皮病,又名縮果病、黑腐病,俗稱霧焯、霧燎頭、干腰、黑腰、鐵焦、火頭等,是一種嚴重危害棗樹的果實病害。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該病為害日趨嚴重。其在著色前后開始,發病快而集中,常常暴發流行。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內蒙、廣西、四川等很多棗產區均有發生,一般年份因該病造成產量損失20%-50%,嚴重年份損失達70%-80%,甚至出現絕收。
一、鐵皮病的危害癥狀
該病在果實白熟期開始出現癥狀,初期在棗果中部至肩部出現水浸狀黃褐色不規則病斑,病斑不斷擴大,并向果肉縱深處發展,病部果肉變為黃褐色,味變苦。果實發病后易脫落,失去食用價值。該病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發病迅速,常表現為突發性和暴發性,特別是在果實白熟期至成熟期之間遇雨或大霧后的3-5天內,病情突然加重,病果率迅速增加。
二、鐵皮病的病原
早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報刊對棗鐵皮病已有報道。韓金聲(1979)推斷該病為生理缺素癥或病毒所致。陳貽金等(1989)認為該病病原為腸桿菌科歐文氏菌屬的一個新種,曲儉緒、沈瑞祥等認為是輪紋大莖點菌、聚生小穴殼菌;鄭曉蓮等(1995)提出其病原有盾殼霉、細鏈格孢菌、無孢目有隔有色絲狀菌三種弱寄生真菌和一種細菌。
彭士琪、康紹蘭、毛永民等(1996)在1993-1995年連續三年從河北望都、河間、新樂、阜平和贊皇以及河南新鄭等地采集具有典型棗鐵皮病癥狀的病果進行室內分離培養。通過多年多批次大量分離(共分離果塊數為6358塊),發現病果中主要有三種真菌:細交鏈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毀滅莖點霉Phoma destructiva Plowr;殼梭孢屬一種真菌Fusicoccum sp.。其中以Phoma sp.數量最多。從一個棗果中僅分離出一種真菌,也可同時分離出上述三種真菌或其中任意兩種。不同年份所采集的標樣,分離的結果不完全相同。1993年在河間和新樂兩地采集的婆棗都未檢查出Fusicoccum sp.,而1995年采集的標樣中Fusicoccum sp.檢出率就達34.09%(河間婆棗)和30.91%(新樂婆棗)。不同品種分離結果也有差異。望都、新樂和河間三地棗區的婆棗分離出三種真菌的頻率基本一致,其中Alternaria sp.和Phoma sp.頻率較高,Fusicoccum sp.頻率較低,而贊皇大棗和河南的灰棗恰與之相反,Fusicoccum sp.出現頻率明顯高于另兩種真菌。按照柯赫氏法,進行回接和再分離,證實棗鐵皮病的病原為上述三種真菌,這三種真菌可單獨侵染導致發病,也可任意兩兩混合侵染和三種病菌混合侵染而導致發病。
三、鐵皮病的發病規律
1.越冬場所
鐵皮病病原菌的越冬場所為1、2年生枝條及多年生棗枝、棗股、樹皮、落果、落吊、落葉等。說明病原菌在這些組織內能越冬存活,成為生長季大量初侵染來源。
2.侵染時期
棗鐵皮病的三種病原真菌除了侵染果實外,還侵染棗葉、花和棗吊枝,但在棗葉、花和棗吊莖上不表現癥狀。從棗葉、棗吊莖、棗花、棗果上首次分離到三種真菌的時間各不相同。4月下旬在幼葉、5月下旬在棗花、7月中旬在幼果上均可首次分離到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er;6月下旬在棗花、7月中旬在幼果可首次分離到Phoma destructiva Plowr;8月上旬僅在棗果上首次分離到Fusicoccum sp.。三種病原菌對棗吊枝、棗葉、棗花和棗果的侵染看不到明顯高峰。
研究表明,鐵皮病為單侵染病害,沒有再侵染。
3.棗鐵皮病的防治技術
(1)搞好果園衛生 在秋、冬季清理落葉、落果、落吊,將其集中燒毀,并在早春刮樹皮,以減少初侵染來源。
(2)早春刮樹皮,集中燒毀。
(3)刮完樹皮后,在萌芽前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
(4)自6月中下旬開始,每隔10-15天噴一次代森錳鋅等廣譜性殺菌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