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紅莖葉枯病是由不適宜的生態環境引起的一種生理性病害,發病棉株不僅結鈴少,而且鈴小、衣分低、纖維短,對產量和質量影響較大,嚴重時,整株枯死。
1、發病癥狀。一般在初花期開始發病,盛花至結鈴期發生廣而重,主要癥狀表現在葉片上,病葉自上而下,從外向內發展,葉緣開始出現黃褐色,葉肉褪色,葉脈保持綠色,葉緣下卷,葉片呈暗綠色,以后葉質變厚、皺縮、發脆,葉柄失水干縮,萎蔫下垂,后凋落,剖解莖桿維管束不變色,保持青綠色,這是同枯、黃萎病的根本區別。嚴重田塊發病呈現一片紅褐色或黑褐色,最后葉片落光直至全株枯死。
2、發病規律。此病的發生與耕作制度和肥水管理相關。凡連作棉田,土壤沒有深翻,耕作層淺,發病較重;土壤瘠薄,易旱易澇,砂性大,保肥、保水能力差的田塊發生較重;施肥不當,有機肥不足,特別是鉀肥不足時,發病較重,在保鈴棉上表現更為明顯。主要因為保鈴棉需鉀量要大于其他棉種;棉花在蕾花期以前,如遇長期高溫干旱或陰雨多濕,根系發育不良,蕾花期以后若再遇持續高溫干旱更易誘發此病。
3、防治措施。改善耕作栽培措施,加強肥、水管理是防治該病的關鍵措施。可采用水旱輪作,逐步加深耕作層,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保肥、保水能力。要合理施肥,重施有機肥。注重氮、磷、鉀有機肥與無機肥的合理施用,特別注重鉀肥的施用,追肥時要前輕后重,注重氮、磷、鉀的合理搭配。加強田間管理,注重精耕細作,改善根系呼吸作用和條件,促進根系的良好生長,干旱時及時灌溉。連陰時及時清溝疏水。發病初期每畝追施鉀肥(硫酸鉀、氯化鉀)10千克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