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種植優良棉花品種,甚至種植同一棉花品種,在大面積生產上,不同村組、不同農戶之間其產量往往表現有很大的差異,分析原因,密度布局合理與否常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棉花的種植密度常因選用品種和栽培管理水平的變化而變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主產棉區90%以上應用的是常規棉種,每畝棉田的種植密度為3000~4000株。后來,隨著營養缽育苗移栽技術的加速應用和雜交棉新品種的擴大推廣,棉花的種植密度在逐漸下降。但由于各個農戶種植方式不同,施肥水平有高有低,棉花田間的密度布局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有的每畝棉田種植1300~1500株、有的種植1800~2000株。有的寬窄行密株種植,有的寬等行種植。有的生態效應很好,棉花高產穩產,品質優良;有的生態效應不佳,棉花減產,品質堪憂。
據筆者多年多點調查,種植雜交棉花,特別是種植雜交抗蟲棉的,如果種植方式不合理,密度過大,常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一是移栽棉花時增加了用工成本,尤其棉田面積較大的農戶就很不劃算。二是肥料、農藥的投資過大。三是不便于田間操作管理,不利于中耕培土,遇到大風時極易導致棉株倒伏。四是棉花常易過早封行,棉田蔭蔽,通風透光不良,造成蕾鈴大量脫落,影響棉花前期上桃。五是8月下旬~9月上旬遭受連續高溫陰雨天氣時,棉花爛桃損失極為慘重。
因此,為了使優良的棉花品種實現優質高產,必須給棉花生長發育創造一個合理的生存空間,使其棉株上、中、下部坐桃布局合理,既發揮單株個體優勢,也體現棉花的群體效應。在技術操作上應掌握以下幾點。
改革種植方式 提倡一麥兩花種植,即廂子中間播麥或者油菜或者蠶豆,廂子兩邊各種一行棉花,廂子寬度以2米為宜,最多不超過2.4米。這樣的種植方式,有利于田間管理,有利于通風透光,有利于排灌和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均勻坐桃。
合理安排密度 每畝密度,雜交棉花肥力好的棉田1300株左右,中等肥力的棉田1500株左右。常規棉花肥力好的棉田1500~1600株,中等肥力棉田1700~1800株,肥力較差的2000株左右。特別要強調的是,雜交棉的平均行距不能低于1米,株距靈活掌握。
塑造理想株形 高產棉田肥水都比較充足,管理上稍有不慎,容易出現旺長。要想棉花穩健生長,必須隨時注意塑造株形。即用延緩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調控。一般效果較好的調節劑為縮節胺、助壯素,蕾期每畝用1克或4毫升,打頂后每畝用4~5克或16~20毫升。要做到少量多次、前輕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