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浸草將稻草切成2―3段,有條件的可切成五厘米左右,用5%的石灰水浸泡6―8小時。浸稻草的水可重復使用2次,每次必須加石灰。
2、拌料將稻草撈起放在有小坡度的水泥地面上,攤開瀝掉多余水分,或用人工擰干,手握抓緊稻草有一、二滴水滴下,即為合適水分,含水量在70%左右。然后加輔料拌和均勻,做到各種輔料在稻草中分布均勻和粘著。拌料時常用的配方有以下幾種。
配方1干稻草約87%+麩皮10%+花生餅粉或黃豆粉3%+磷酸二氫鉀0.1%。
配方2干稻草約85%+米糠10%+玉米粉3%+石膏粉2%+磷酸二氫鉀0.2%。
配方3干稻草83.5%+米糠10%+花生餅粉3%+石膏粉2%+復合肥1.5%。
配方4干稻草56.5%+肥泥土30%+米糠10%+石膏粉2%+復合肥1.5%。
3、裝袋經充分拌勻的料,選用24×50厘米的聚乙烯塑料袋,把袋的一端用粗棉線活結扎緊,扎在離袋口2厘米處。把拌和好的培養料裝入袋中,邊裝料邊壓緊,每袋裝料濕重2―2.5千克。然后用棉線將袋口活結扎緊。
4、滅菌采用常壓滅菌,裝好鍋后猛火加熱,使鍋內溫度盡快達到100℃,保持100℃六小時左右,然后停火出鍋,搬入接種室。
5、接種采用無菌或接種箱接種。無菌室或接種箱的消毒處理與其他食用菌相同。接種時,解開料袋一端的扎繩,接入草菇菌種,重新扎好繩子。解開另一端的扎繩,同樣接入菌種,再扎好繩子。一瓶(或一袋)菌種可接種十二袋左右。
6、發菌管理將接種好的菌袋搬入培養室,排放在培養架上或堆放在地面上。菌袋堆放的高度應根據季節而定,溫度高的堆,層數要少,溫度低的堆,堆放的層數可以適當增加。一般堆放3―4層為宜。培養室的溫度最好控制在32―35℃,接種后4天,當菌袋菌絲吃料2―3厘米時,將袋口扎繩松開一些,增加袋內氧氣,促進菌絲生長。在適宜條件下,通常10―13天菌絲就可以長滿全袋。
7、出菇管理長滿菌絲的菌袋搬入栽培室,卷起袋口,排放于床架上或按墻式堆疊3―5層,覆蓋塑料薄膜,增加栽培室的空氣相對濕度至95%左右。經過2―3天的管理,菇蕾開始形成,這時可掀開薄膜。當菇蕾長至小紐扣大小時,才能向菌袋上噴水,菇蕾長至蛋形期就可采收。一般可采收2―3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