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葉枯病
[分布與為害]陜西、甘肅、青海、河南以及長江中、下游各冬春麥區都有不同程度發生。引起小麥葉枯病的病害有10余種,其中重要的有由雪腐鐮孢菌[fusarium nivale(fe.)ces]引起的雪腐葉枯,小麥德氏霉菌[drechsler tritici-repentis (di)Shoemaker=helminthosporium tritici-vulgaris Nis.]引起的黃斑葉枯,小麥殼針孢菌(Septoria nodorum berk)引起的針孢葉枯,交鏈孢菌(alternaria sp.)引起的交孢葉枯等。嚴重發生時葉片黃枯,不能正常灌漿結實,千粒重下降。
[癥狀]由于病原菌種類不同,表現癥狀也各不相同,差異十分明顯。
雪腐葉枯 葉上病斑較大,暗綠色,水浸狀,近圓形或橢圓形,發生在葉片邊緣的多為半圓形。病斑中央黃白色,常有不明顯的輪紋和粉色霉層,即病菌的菌絲和分生孢子。氣候潮濕或早上露水未干時病斑邊緣常生出白色呈輻射狀菌絲層。后期病葉枯死。在穗上引起小穗軸變褐色腐爛,形成赤霉病。
黃斑葉枯 葉上病斑大小次于雪腐葉枯病,黃褐色,橢圓形或紡錘形,病斑中部黑褐色,上有不明顯同心輪紋和黑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邊緣有黃色暈圈。后期病斑愈合,葉片枯死。
針孢葉枯 葉片的葉脈間最初出現淡綠色至黃色病斑,長橢圓形、梭形,后擴大至不規則形,呈淡褐色至紅褐色大斑塊,病斑上密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葉片呈枯白色,提早枯死。病菌侵染穗部時,穎殼上產生深褐色斑點,后變枯白色,病斑上也生小黑點,引起穎枯病。
交孢葉枯 葉上病斑小型、卵圓形、梭形、不規則形,初期淡黃色,后變黃褐色。氣候潮濕時病斑上生濃厚黑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愈合后,葉片枯死。
[發病規律]病原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殘體上或在種子上越夏、越冬。第二年春季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病菌在種子上越夏時,秋季初次侵染麥苗,以菌絲體在病株上越冬。病株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傳播再侵染。葉枯病菌喜低溫、高濕氣候,溫濕度不僅影響分生孢子萌發、侵入和發病潛育期,也對孢子傳播有一定影響。如夜間溫度在8~10℃以上,有小雨時,傳播較快,容易發生和流行。偏施氮肥,植株茂密,通風透光不良,麥田發病重。一般高稈晚熟品種較矮稈早熟品種抗病。春性品種較冬性品種發病重。
[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施足基肥,追施氮素肥料不可過多過晚。
2.藥劑防治在小麥揚花至灌漿期用25%敵力脫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33~40毫升,加水60~70千克噴霧。或用80%多菌靈超微粉劑,每666.7平方米用50克,加水60~70千克噴霧。或用25%敵力脫乳油20毫升加80%多菌靈超微粉劑25克復配劑,加水60~70千克噴霧,兼治赤霉病。或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666.7平方米用50~100克,加水60~70千克噴霧,兼治銹病、白粉病。或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666.7平方米用200克,加水60~70千克噴霧,兼治赤霉病。或用70%甲基托布可濕性粉劑,每666.7平方米用50~75克,加水60~70千克噴霧。
[分布與為害]陜西、甘肅、青海、河南以及長江中、下游各冬春麥區都有不同程度發生。引起小麥葉枯病的病害有10余種,其中重要的有由雪腐鐮孢菌[fusarium nivale(fe.)ces]引起的雪腐葉枯,小麥德氏霉菌[drechsler tritici-repentis (di)Shoemaker=helminthosporium tritici-vulgaris Nis.]引起的黃斑葉枯,小麥殼針孢菌(Septoria nodorum berk)引起的針孢葉枯,交鏈孢菌(alternaria sp.)引起的交孢葉枯等。嚴重發生時葉片黃枯,不能正常灌漿結實,千粒重下降。
[癥狀]由于病原菌種類不同,表現癥狀也各不相同,差異十分明顯。
雪腐葉枯 葉上病斑較大,暗綠色,水浸狀,近圓形或橢圓形,發生在葉片邊緣的多為半圓形。病斑中央黃白色,常有不明顯的輪紋和粉色霉層,即病菌的菌絲和分生孢子。氣候潮濕或早上露水未干時病斑邊緣常生出白色呈輻射狀菌絲層。后期病葉枯死。在穗上引起小穗軸變褐色腐爛,形成赤霉病。
黃斑葉枯 葉上病斑大小次于雪腐葉枯病,黃褐色,橢圓形或紡錘形,病斑中部黑褐色,上有不明顯同心輪紋和黑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邊緣有黃色暈圈。后期病斑愈合,葉片枯死。
針孢葉枯 葉片的葉脈間最初出現淡綠色至黃色病斑,長橢圓形、梭形,后擴大至不規則形,呈淡褐色至紅褐色大斑塊,病斑上密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葉片呈枯白色,提早枯死。病菌侵染穗部時,穎殼上產生深褐色斑點,后變枯白色,病斑上也生小黑點,引起穎枯病。
交孢葉枯 葉上病斑小型、卵圓形、梭形、不規則形,初期淡黃色,后變黃褐色。氣候潮濕時病斑上生濃厚黑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愈合后,葉片枯死。
[發病規律]病原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殘體上或在種子上越夏、越冬。第二年春季環境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初侵染。病菌在種子上越夏時,秋季初次侵染麥苗,以菌絲體在病株上越冬。病株上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傳播再侵染。葉枯病菌喜低溫、高濕氣候,溫濕度不僅影響分生孢子萌發、侵入和發病潛育期,也對孢子傳播有一定影響。如夜間溫度在8~10℃以上,有小雨時,傳播較快,容易發生和流行。偏施氮肥,植株茂密,通風透光不良,麥田發病重。一般高稈晚熟品種較矮稈早熟品種抗病。春性品種較冬性品種發病重。
[防治方法]
1.農業措施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施足基肥,追施氮素肥料不可過多過晚。
2.藥劑防治在小麥揚花至灌漿期用25%敵力脫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33~40毫升,加水60~70千克噴霧。或用80%多菌靈超微粉劑,每666.7平方米用50克,加水60~70千克噴霧。或用25%敵力脫乳油20毫升加80%多菌靈超微粉劑25克復配劑,加水60~70千克噴霧,兼治赤霉病。或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每666.7平方米用50~100克,加水60~70千克噴霧,兼治銹病、白粉病。或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666.7平方米用200克,加水60~70千克噴霧,兼治赤霉病。或用70%甲基托布可濕性粉劑,每666.7平方米用50~75克,加水60~70千克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