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苗技術近幾十年來發展很快,特別是最近幾年推廣的旱育秧技術,給水稻生產帶來新的活力。旱育秧具有省水、省工、易操作、秧苗移栽易早發等許多優點,但生產上部分 地區苗期病害發生嚴重,出現大面積黃苗死苗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病害主要有:黃(白)化病、立枯病和惡苗病,現將這幾種病害的發病癥狀、原因和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一、黃(白)化病
1.發病癥狀。新葉葉色褪淡變黃,嚴重的白化,不卷葉,但葉片薄;老葉在發病初期正常,之后也逐漸變黃;根變褐,吸收功能衰退。堿性土壤易發生此種病害,尤其是黃河故道沿線的石灰性沙土地區。另外,施草木灰和大量施用磷肥也會發生這種病害。
2.發病原因。黃(白)化病是由于秧苗生理缺素而造成秧苗葉片葉綠素形成不足所引起的。水稻適應吸收還原態養分,對某些氧化態的養分不易吸收利用,在干旱富氧條件下,土壤中的許多礦物元素被氧化成高價態(如:Fe、Mn等),水稻要吸收這些氧化態的元素,必須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根系分泌的有機酸來絡合,提高這些元素的活性后才能吸收利用。苗床培肥不當,秧苗生長條件環境惡劣,根系泌酸和吸收功能減弱,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不足秧苗生長需要時,造成葉片葉綠素形成受阻,即會發生黃(白)化病。
3.防治方法。(1)土壤培肥: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不施草木灰,少施磷肥,在pH值中性或略偏酸性的地區,也可利用稀硫酸進行床土調酸,床土pH值調到4.5—6時有利于減輕此病害的發生。(2)藥劑防治:秧苗出現黃(白)化病時,葉噴0.2%FeSO4有一定的效果,以葉噴“旱秧綠1號”效果最佳,噴后24小時就可見黃葉上出現綠色斑點,幾天后全葉變綠,根系也同時恢復吸收功能。
二、立枯病
1.發病癥狀。主要表現為褐根僵苗、黑根黃苗、爛芽針腐和青枯死苗等。在苗床上常能看到明顯的發病中心,并且擴展迅速,如不及時防治,短期內會造成成片死苗。
2.發病原因。引發立枯病的病原菌類很多,主要有腐霉菌、立枯絲核菌和鐮刀菌。第一,如果苗床土壤不作預處理,這些菌類在土壤中廣泛存在,遇到低溫后,秧苗生理活性下降,甚至細胞液外滲,病原菌大量快速繁殖,若再遇干熱天氣,秧苗急劇失水而青枯死苗。第二,引起立枯病的病原菌為好氣菌,在水濕條件下受到抑制,而在干旱條件下繁殖較快,侵染秧苗。第三,在干旱條件下,有些好氣菌雖未直接侵染秧苗,但它們的代謝產物則對秧苗有毒害作用,例如有些消化細菌所產生的NO2等。第四,干旱條件本身對秧苗來為說也是不利環境,使秧苗抵抗力下降。由于上述幾方面因素(無低溫)共同作用,引發的立枯病表現為黃枯型,在我省麥茬稻旱育秧苗床上發生較為普遍。
3.防治方法。(1)實行輪作換茬或選用新秧田。(2)藥劑防治。目前國內用來防治旱秧立枯病的藥劑較多,但效果不盡一致,常用的有:旱秧綠2號、敵克松、立枯凈、惡霉靈等,大面積生產應用表明,旱秧綠2號對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而且價格便宜,持效期長。最佳用法是揭膜后噴霧預防,一般用藥一次即可確保苗期無病。發生病害時,以在發病初期使用效果最好。注意發病中心重點噴藥,病情嚴重時可增加用量。
三、惡苗病
1.發病癥狀。苗期以徒長型最為普遍,可比正常苗高出1/3以上。假莖和葉片細長,苗色淡黃。往往粳稻比秈稻發病重,旱育秧比水育秧發病重。在秈改粳、水育秧改旱育秧以后,該病已迅速上升為水稻苗期主要病害之一。
2.發病原因。種子帶菌是水稻苗期惡苗病的主要發病原因。無藥劑浸種、高溫催芽會增加相互感染機會,谷殼破裂或脫殼成米的種子,尤其易被侵染,秧苗接觸帶菌稻草,也會被侵染。該病的病原菌屬好氣菌,旱育條件對該菌繁殖有利,因此旱育秧惡苗病比水育秧重。
3.防治方法。使用藥劑浸種。拌種或包衣是預防惡苗病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用901水稻種子消毒劑、施保克、浸種靈等浸種,能有效地預防惡苗病的發生。
一、黃(白)化病
1.發病癥狀。新葉葉色褪淡變黃,嚴重的白化,不卷葉,但葉片薄;老葉在發病初期正常,之后也逐漸變黃;根變褐,吸收功能衰退。堿性土壤易發生此種病害,尤其是黃河故道沿線的石灰性沙土地區。另外,施草木灰和大量施用磷肥也會發生這種病害。
2.發病原因。黃(白)化病是由于秧苗生理缺素而造成秧苗葉片葉綠素形成不足所引起的。水稻適應吸收還原態養分,對某些氧化態的養分不易吸收利用,在干旱富氧條件下,土壤中的許多礦物元素被氧化成高價態(如:Fe、Mn等),水稻要吸收這些氧化態的元素,必須靠土壤中的有機質和根系分泌的有機酸來絡合,提高這些元素的活性后才能吸收利用。苗床培肥不當,秧苗生長條件環境惡劣,根系泌酸和吸收功能減弱,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不足秧苗生長需要時,造成葉片葉綠素形成受阻,即會發生黃(白)化病。
3.防治方法。(1)土壤培肥: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不施草木灰,少施磷肥,在pH值中性或略偏酸性的地區,也可利用稀硫酸進行床土調酸,床土pH值調到4.5—6時有利于減輕此病害的發生。(2)藥劑防治:秧苗出現黃(白)化病時,葉噴0.2%FeSO4有一定的效果,以葉噴“旱秧綠1號”效果最佳,噴后24小時就可見黃葉上出現綠色斑點,幾天后全葉變綠,根系也同時恢復吸收功能。
二、立枯病
1.發病癥狀。主要表現為褐根僵苗、黑根黃苗、爛芽針腐和青枯死苗等。在苗床上常能看到明顯的發病中心,并且擴展迅速,如不及時防治,短期內會造成成片死苗。
2.發病原因。引發立枯病的病原菌類很多,主要有腐霉菌、立枯絲核菌和鐮刀菌。第一,如果苗床土壤不作預處理,這些菌類在土壤中廣泛存在,遇到低溫后,秧苗生理活性下降,甚至細胞液外滲,病原菌大量快速繁殖,若再遇干熱天氣,秧苗急劇失水而青枯死苗。第二,引起立枯病的病原菌為好氣菌,在水濕條件下受到抑制,而在干旱條件下繁殖較快,侵染秧苗。第三,在干旱條件下,有些好氣菌雖未直接侵染秧苗,但它們的代謝產物則對秧苗有毒害作用,例如有些消化細菌所產生的NO2等。第四,干旱條件本身對秧苗來為說也是不利環境,使秧苗抵抗力下降。由于上述幾方面因素(無低溫)共同作用,引發的立枯病表現為黃枯型,在我省麥茬稻旱育秧苗床上發生較為普遍。
3.防治方法。(1)實行輪作換茬或選用新秧田。(2)藥劑防治。目前國內用來防治旱秧立枯病的藥劑較多,但效果不盡一致,常用的有:旱秧綠2號、敵克松、立枯凈、惡霉靈等,大面積生產應用表明,旱秧綠2號對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而且價格便宜,持效期長。最佳用法是揭膜后噴霧預防,一般用藥一次即可確保苗期無病。發生病害時,以在發病初期使用效果最好。注意發病中心重點噴藥,病情嚴重時可增加用量。
三、惡苗病
1.發病癥狀。苗期以徒長型最為普遍,可比正常苗高出1/3以上。假莖和葉片細長,苗色淡黃。往往粳稻比秈稻發病重,旱育秧比水育秧發病重。在秈改粳、水育秧改旱育秧以后,該病已迅速上升為水稻苗期主要病害之一。
2.發病原因。種子帶菌是水稻苗期惡苗病的主要發病原因。無藥劑浸種、高溫催芽會增加相互感染機會,谷殼破裂或脫殼成米的種子,尤其易被侵染,秧苗接觸帶菌稻草,也會被侵染。該病的病原菌屬好氣菌,旱育條件對該菌繁殖有利,因此旱育秧惡苗病比水育秧重。
3.防治方法。使用藥劑浸種。拌種或包衣是預防惡苗病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用901水稻種子消毒劑、施保克、浸種靈等浸種,能有效地預防惡苗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