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產原因。據多年調查,稻茬麥比旱作兩熟制小麥產量低,主要是因為畝穗數不足,穗粒數偏少,千粒重偏低。致使低產的原因如下:
1、整地困難。稻茬地土壤板結,土質粘重,耕翻整地土塊間隙大易跑墑,特別是大型農機具作業后,田間基本都是細土塊,播種時落種淺,土壤形成漏風土,不易出苗,難獲全苗、壯苗、缺苗斷壟多。
2、爛耕爛種。田間土壤耕整后,形成條塊,失墑后形成僵塊,另外土壤板結,供肥、保水、通透性差,影響了麥苗根系的發育和吸收功能,導致僵苗不發。
3、澇漬害嚴重。稻茬麥田地下水位高,容易形成明澇暗漬,土壤中水氣矛盾突出,特別是麥苗生長中后期,由于根系長期處于高含水量的土壤中,出現根系暗灰,根毛少,根系活力低,易早衰,上層葉發黃,短小,根系和葉片的功能隨漬害程度的增加而損害加重,影響了后期光合產物的形成和運輸,以致穗粒數減少,千粒重降低。
二、抗災栽培措施
1、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建立有效的灌排體系。多年的生產實踐證明,水是限制稻茬麥單產提高的重要因素,麥作物要高產關鍵在治水。通過改水固肥,保平衡生長,實現高產。清理排水干支渠,降低渠底高程,增加蓄水能力,保證排水暢通迅速,在小麥生長季節,保證干支渠水位低于地面80厘米以下。開好小麥田間一套溝,采取明暗結合(在打好鼠道的同時用開溝機開好田間明溝),要清好排水渠,做到溝溝相通,排灌方便。
2、適墑精細整地,避免爛耕爛種。在水稻生長后期,只要水分達飽和狀態,不建立水層對水稻產量無影響,因此要適當控制稻田后期灌水,實行間歇灌溉,并逐步拉長2次灌水的間隔天數,收獲前10-15天徹底斷水。水稻收獲后及時耕翻晾垡,精細整地播種,對失墑地塊及時澆灌出苗水,一般采用小噴灌機械澆水1次即可,并可以融合大地間隙,增加土壤保水和供水能力,小麥出苗快、苗齊、苗勻,分蘗葉位低,分蘗勢強。秋季如遇連陰雨天氣,收獲后的板茬,要及時清除秸稈,采用人工或機械開溝,排漬晾田,搶晴天用缺口圓盤耙重耙,以耙代耕實行免耕作業,可在地表形成15厘米左右的疏松土層,也可采用大型旋耕機板茬施耕,趁晴播種。
3、選擇適宜品種,建立適宜群體。稻茬麥由于前茬稻作騰茬晚,適播小麥時間短,應選擇適宜當地稻茬麥生產的小麥品種。豫麥18的適播期較長,較穩產抗性好,比較適合沿淮用戶,一般10月中旬播種的基本苗15-18萬即可,10月下旬播種基本苗一般18-25萬左右,10月底以后播種要求播足穗苗數。
4、合理肥料運籌,促弱控旺平衡增產。實施配方施肥,以目標產量定施肥量,施肥方法采取足施底肥,重施拔節肥,后期結合病蟲防治進行葉面補肥。
5、綜合防治病蟲草害。稻茬麥田間生態環境有利于病蟲草害的發生,雜草群落中以惡性雜草看麥娘為主,并伴生有豬殃殃、大巢菜等,小麥害蟲以蚜蟲、紅蜘蛛、粘蟲等為主;而且病害的發生較旱地小麥嚴重,主要有紋枯病、白粉病、赤霉病等,應在小麥生產過程中不同時期進行病蟲草的綜合防治。草害力爭早治,要選擇使用好除草劑,適時施藥防治。病蟲防治要重點抓好一噴三防工作,根據病蟲發生情況,在小麥抽穗期、灌漿期各進行1次一噴三防工作,促進小麥豐產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