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稻矮縮病的識別
【發生及危害】自大面積種植矮稈水稻品種以來,在長江以南大部分省份水稻矮縮病發生與危害逐漸加重。雙季稻區晚稻發生較重。我鄉部分村組也有不同程度的發生。
【癥狀識別】此病又稱普通矮縮病。病株矮縮僵硬,嚴重矮化,色深綠,分蘗增多。發病初期,在新葉葉脈上發生黃綠色或黃白色小點,小點沿葉脈形成虛線狀條斑。水稻幼苗期受侵染的,分蘗少,移栽后多枯死。分蘗前發病的不能抽穗結實。后期發病的雖能抽穗,但結實不良,多癟谷,根系發育不良。稻株易感期為苗期至分蘗期 。
病原為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主要由黑尾葉蟬、二點黑尾葉蟬、電光葉蟬及大斑黑尾葉蟬傳播。
二、水稻矮縮病的防治
【發病規律】水稻矮縮病病毒的初侵染源和傳毒介體主要是黑尾葉蟬,所以任何影響黑尾葉蟬越冬和生長繁殖的因素也都影響此病的發生流行程度,其中以氣候條件和耕作制度最為重要。
(1)氣候條件上年晚稻發病重,帶毒黑尾葉蟬多,冬季氣候較為溫暖干燥,利于帶毒蟲源越冬,若蟲存活率高,有利于該病的發生流行;遇上春季至早秋溫、濕度適宜,特別是雨水較少、濕度不大等,也有利于該病的發生流行。
(2)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種我國南方稻區曾由單季改為雙季或由兩熟改為三熟,甚至有的早、中、晚稻混栽,給黑尾葉蟬不斷繁殖和蟲口密度迅速增長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從而使此病不斷擴展蔓延以至流行。
在品種方面,由于高稈型改為矮稈型,若肥水管理不當,則水稻長勢茂盛,葉色濃綠,植株柔嫩,容易誘集黑尾葉蟬的為害和傳病,因而此病也往往發生嚴重。在種植雜優水稻的田塊,由于播種期較早,施肥水平也高,葉色濃綠,所以黑尾葉蟬遷入量較多;而雜優稻的種植密度較稀,叢株數少,在秧田及大田初期的單株蟲口密度較一般品種田大,感染此病的機會增多。
【防治方法】此病的防治應以抓住黑尾葉蟬遷飛高峰期和水稻主要感病期的治蟲防病為中心,并加強農業防治措施,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1)農業防治
①選育和選種抗(耐)病品種。目前雖無高度抗病品種,但品種間的抗病性有一定差異,同時還需進一步開展品種資源的篩選,加強抗病育種工作。
②早、中、晚稻秧田盡量遠離重病田,集中育苗管理,減少感病機會。
③生育期相同或相近的品種應連片種植,不種插花田,以減少黑尾葉蟬往返遷移傳病的機會,并有利于治蟲防病工作的開展。
④在早期發現病情后及時治蟲,并加強肥水管理,促進健苗早發,可減少病害。
⑤收割早稻時,要有計劃地分片集中收割,并從四周向中央收割,使黑尾葉蟬被驅趕集中在中央小面積稻區內,然后進行藥殺。
(2)藥物防治 以治蟲防病為主,重點做好黑尾葉蟬的兩個遷飛高峰期的防治,特別注意做好黑尾葉蟬集中取食而水稻又處于易感期的早、晚稻秧田和返青分蘗期的防治。
在越冬代成蟲遷飛盛期,著重對早稻秧田和早插本田的防治,同時在第一代若蟲孵化盛期注意對遲插早、中稻秧田的防治。
第二、三代成蟲遷飛期的防治是全年治蟲防病的關鍵,除應注意保護連晚秧田、做好邊收早稻邊治蟲和本田田邊的封鎖外,特別對早插本田應在插秧后立即噴藥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