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玉米作為家禽配合飼料的能量原料是我國使用的典型配方。玉米的短缺或是價高,對生產者來說就意味著飼料成本的提高。生產者應考慮應用價格較為低廉的谷物來抵消玉米價格的升高。一般認為用小麥作動物飼料價格太昂貴,但近些年來,隨著小麥產量的不斷提高,價格的走低,小麥在家禽飼料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小麥的代謝能是玉米的90%。小麥中的營養成份比較容易消化。用肉仔雞、產蛋雞和火雞做的試驗表明,小麥可以作為家禽的主要能量飼料。但小麥與典型的能量飼料玉米比較有其特殊性,在家禽配合飼料中應注意其合理使用。
1、小麥與玉米比作家禽飼料的優點
小麥蛋白質高于玉米,有的品種甚至高過一倍,賴氨酸含量較高,而蘇氨酸的含量與玉米相當。小麥氨基酸利用率與玉米沒有顯著差別。用小麥替代玉米作能量飼料時,配合飼料中的豆粕用量可降低。小麥總磷的含量高于玉米,而且利用率高,這是由于小麥中含有植酸酶,能分解植酸獲得無機磷。小麥面粉遇水易變得粘稠,是很好的自然粘結劑,有利于制粒。小麥淀粉的糊化溫度是籽實中最低者,小麥約為53℃~64℃,玉米約為61℃~72℃。
2、小麥與玉米比作家禽飼料的缺點與采取的對策
小麥的能量和亞油酸含量比玉米低,小麥中亞油酸僅0.8%,玉米中亞油酸有2.0%。日糧中用50%的玉米則能滿足雞必需脂肪酸的需要,而小麥則不能。小麥中不含葉黃素,而黃玉米中含有豐富的葉黃素(22mg/kg),葉黃素能沉積在脂肪、皮膚和蛋黃中。可向日糧中添加混合脂肪以調節能量和亞油酸的含量,葉黃素則通過添加2%—3%的苜蓿(含葉黃素198—396mg/kg)或玉米蛋白粉(粗蛋白質為60%的玉米蛋白粉含葉黃素253mg/kg)而得到補充。表1顯示了用小麥取代25%玉米同時作或不作養分調整的效果。按重量計以小麥取代玉米時,日糧中的能量和亞油酸含量有中等程度的降低,而葉黃素含量則大大降低。添加2%的苜蓿和1%的混合脂肪,則小麥日糧的養分水平被調整到了近似玉米的日糧。
飼喂小麥日糧必須注意生物素的添加。小麥中總的生物素含量比玉米高,但利用率較低。如果家禽日糧主要成分是小麥(次粉)應添加生物素,一般每噸配合飼料應添加50mg生物素。如果是玉米—豆粕日糧則不需添加。種雞日糧應加生物素,如果日糧主要成分是小麥(次粉),則每噸配合飼料應添加200mg生物素。
小麥的抗營養因子主要是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溶于水后可形成粘性凝膠,引起胃腸道內容物的粘度增加,阻礙單胃動物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小麥代謝能變異大的原因是非淀粉多聚糖變化大(1%—10%),雞對非淀粉多聚糖消化率很低(12%),非淀粉多聚糖含量與代謝能之間呈負相關關系。目前采用的技術是添加酶制劑,如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聚糖酶或復合酶類。試驗證明添加酶制劑后飼糧代謝能提高,雞的生產性能得到改善粉碎的小麥配制飼料要制成顆粒料,或壓扁、粗粉碎飼用,如果粉碎太細,以粉料狀態飼喂會不利于雞的采食。
3、肉雞日糧中應用全粒小麥
小麥顆粒比玉米顆粒小,便于雞的采食,符合雞的采食習慣,若用全粒小麥替代玉米粉作肉仔雞的能量飼料,還有減少運輸,降低加工成本,便于儲藏等優點,具有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意義。北歐有些國家在生長肉雞飼料中加入了高達40%的全粒小麥,全粒小麥在肉雞飼料中的應用也成為美國、加拿大的研究課題,并且還設計制造了使全粒小麥與顆粒飼料或粉料均勻混合的機械設備。研究結果表明,肉雞生長期的最后40天,小麥的最大飼喂量應為30%—35%,飼料中加入全粒小麥的配比為肉雞在14日齡時,開始飼喂2%小麥;20日齡時,飼喂量增加到20%;23—28日齡期間,飼喂小麥32%;從29日齡起直至長成屠宰,飼喂35%的小麥。在這一飼喂方法中,肉雞飼料中平均約占15%—20%是從全粒小麥的形式直接飼喂給肉雞的。一般情況下,小麥存于單獨料倉中,與肉雞顆粒料進行簡單混合后,再輸送到飼喂系統飼喂。
據報道,飼喂加入小麥的混合飼料,可導致平均2—3%的飼料轉換損失,并且使肉雞的生長速度降低。另據報道,飼喂全粒小麥的肉雞比直接飼喂配合飼料的肉雞的死亡率略高。但飼喂全料小麥對雞舍中墊草條件有改善作用,飼喂小麥導致肉雞飲水減少,因為它們不需要飲用太多的水來幫助攝食過量蛋白質的排泄。肉雞飲水量的減少使得采食時撒落的飼料較為干燥,并且保持雞舍中的墊草相對干燥。從而使屠宰后肉雞胸脯很少起小泡,并且沒有草墊標記,因此提高了屠宰肉雞的質量等級。
肉雞飼料中是否添加全粒小麥,在經濟上取決于小麥與所用配合飼料的相對價格。一般認為,如果每噸小麥的價格比配合飼料價格低20%時,則應用摻有全粒小麥的飼料飼喂肉雞在經濟上肯定合算。這兩種飼料在經濟上是否合算的臨界價格差別為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