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生軒認為,每年進入雨季,我省南北稻區都會出現區域性強降雨,局部地區積澇成災,特別是種植在較低洼水田里的水稻,部分稻苗被沒頂。受淹后,水稻根系和葉片嚴重受損,植株的正常生理代謝和抗逆能力嚴重減弱,總莖蘗苗數嚴重下降。如果受淹的稻田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管理,勢必造成大幅度減產,甚至絕收。因此,要對受淹稻田及時采取科學的補救措施,以養根、保葉、促蘗為目標,防治病蟲害,提高成穗率,增粒增重。
盡快排水 受淹的水稻能否取得產量,取決于排水早晚;而產量高低,則取決于補救措施能否跟上。因此,排除田間積水是災后恢復水稻生長的緊迫任務,也是最有效的補救措施。要搶時間、爭速度,采取一切必要和可能手段,突擊排除田間積水,減輕澇漬危害。但要注意,若澇災后遇到高溫晴熱天氣,不可一次性排盡田水,而要保留田間3厘米左右水層,防止高強度的葉面蒸發導致植株生理失水而枯死。
清除葉片上的泥土 澇災后水稻葉片上往往附著一層泥沙,這樣會堵塞葉片氣孔,影響光合作用。待晴天日出、葉片發白時,可用繩子在葉片上拉一下,把葉片上的泥沙抖掉,還葉片以綠色。
盡早追施恢復肥 水傷肥補是多年積累的抗災成功經驗。水稻受淹期間,營養器官受到不同程度損害,排水后植株重新恢復生長,需要大量的營養,而且排水后肥料又流失較多。因此,要根據苗情及時追恢復肥。恢復肥一般在退水后3天追施,肥料以速效氮肥為主,每畝追施尿素8~10公斤,并配合施用鉀肥,每畝可追施氯化鉀7.5~10公斤,鉀肥不僅可以增強水稻抗倒、抗病能力,還可以提高稻米品質。淹沒時間短、受害輕的稻田,施肥量可少一些;部分淹沒時間長、損毀重的稻田,要適當多施,但必須采取多次輕施的方法,防止一次施肥過多,造成肥害傷苗。在追施恢復肥的同時,可噴施高效葉面肥,以促進植株快速恢復生長。
加強水漿管理 排水后,在稻田浮泥得到沉實的基礎上,堅持干干濕濕的原則,間歇灌溉新鮮水,既可保持土壤通氣,增強根系活力,又可滿足稻苗用水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