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季晚稻與連作晚稻相比在生育特性上有許多優勢。一是季節寬松,播種期和移栽期受前作影響較小,有利于早播早栽,延長大田生長期,增加光合產物積累。二是大田營養生長期較長,期間氣候適宜,稻株個體生長優勢明顯。三是氣候、生育期條件均能滿足小苗移栽增加低節位分蘗和降低移栽密度發揮分蘗優勢獲得足穗大穗。因此,高產栽培應生育期較長穗形較大的品種,改變與連作晚稻雷同的穗粒兼顧技術途徑,走壯個體攻大穗路子。單季晚稻畝產550公斤以上大穗途徑的穗粒結構指標是:常規粳稻每畝有效穗22~26萬,每穗總粒100~130粒;雜交水稻每畝有效穗15~18萬,每穗總粒150~180粒。
2、播栽季節由遲播遲栽改為適期早播早栽
單季晚稻播種移栽期的確定,除了依據確保安全齊穗和抽穗揚花期避開高溫等不利氣候條件,重點要考慮充分利用溫光資源,前期有充足的營養生長期,后期要使抽穗結實階段處于最佳溫光條件(秈稻適宜溫度為26~28℃,粳稻為24~26℃)。據此,浙北粳稻播種期由以往的5月25日左右提前到5月10~25日;浙中、浙西地區粵優938適宜播種期為5月10~20日;浙中、浙南地區兩優培九宜于5月15~30日播種,溫嶺及以南地區積溫較高,播種期可推遲到6月5日前后。
小苗移栽具有明顯的早發優勢。常規濕潤育秧移栽秧齡由以往的28~35天縮短為20~25天,拋秧和旱育秧秧齡為18~22天。
3、種植密度由適當密植改為少本稀植
單季晚稻營養生長期較長,高產栽培主要走小群體壯個體、足穗大穗途徑。降低基礎群體是保持群體適度發展,促進個體生長發育的基礎。在適期早播早栽條件下,分蘗發生早,有效分蘗期延長,稀植是控制早播早栽后群體過大的重要配套措施。育秧技術的改進,稀播秧苗、旱育秧苗、短齡秧苗等健壯秧苗移栽后具有起發早、分蘗力強等優勢,為減苗而又足穗提供了保證。因此,單季晚稻高產栽培一要改適當密植為少本稀植。雜交水稻以單本移植為主,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5寸改為8寸×5~7寸;常規粳稻每叢本數由2~3本改為2本左右,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4寸,改為7~8寸×5寸;二要降低基礎群體,即減少起點苗數。常規粳稻由每畝叢數1.8~2.2萬、基本苗5~6萬,下降到每畝叢數1.5~1.7萬、基本苗3~4萬;雜交水稻每畝插秧叢數由1.6~1.9萬叢下降到1.0~1.5萬叢,每畝基本苗由2.0~3.0萬降到1.0~1.5萬。
4、施肥方法由化肥為主重前期施用改為增施有機肥重視穗肥
一是注重增施有機肥。高產田要求每畝施有機肥至少15擔以上,以改善土地壤結構,穩定肥效,并對提高稻米品質十分有利。
二是根據目標產量、品種特性和土壤供肥能力確定合理的用肥量。雜交水稻根系發達,吸肥能力強,施肥量可比常規品種減少。畝產550公斤以上產量指標施肥量常規粳稻每畝總氮肥折純氮16~19kg,雜交稻13~18kg。
三是肥料運籌減少基肥和分蘗肥的施用比例,提高穗粒肥的比例,有利于減緩群體發展速度,降低高峰苗數,減少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也有利于提高莖蘗質量,增加齊穗至成熟期干物質積累量,明顯改善穗部性狀,二次枝梗數增多,穗型增大。有機肥于翻耕前施入。鉀肥總量的50%~80%,磷肥總量的100%在翻后耙前施入做底肥,鉀肥總量的20%~50%作穗肥。常規粳稻氮化肥用總量的30%作底肥,30%在移栽后5~7天追施作分蘗肥,20%在葉齡余數3.5時施用作促花肥,20%在倒2葉露尖時施用作保花肥。雜交秈稻氮化肥用總量的50%~60%作基肥,20%在移栽后7~10天追施作分蘗肥,20%~30%在幼穗分化初期追施作促花肥,齊穗期視水稻生長情況根外追肥。
5、水分管理由水層深灌改為淺濕灌溉
即:改長期灌水為短期灌水,改深灌為淺灌,改全生育期以田面建立水層為主為田面濕潤為主。
營養生長期保持田間濕潤為主,使土壤處于好氣狀態,增加土壤含氮量,有利于增強根系活力,促進地上部生長。因此大田水分管理采取淺濕灌溉為主的方法。即淺水插秧返青,營養生長期實行間隙性灌溉,除了防病治蟲時灌5cm左右的水層外,一般灌水時水深應在1~2cm,一次進水后待其自然落干3~5天再灌水,保持田間濕潤,促進根系和分蘗生長。在拔節(計劃苗數)期,進行多次輕擱田。進入生殖生長期,淺灌勤灌,干濕交替,齊穗期至灌漿初期需水量較大,應保持薄水層灌溉。灌漿后期以干為主,干濕交替,保持根系活力,減少穗期病害,提高功能葉的光合作用能力。收獲前5~7天開始斷水,嚴防斷水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