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馬鈴薯在我縣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畝產量一般在2500-3500公斤,多數馬鈴薯種植者在栽培管理方面都有一定經驗和好的方法,但從整體看,在馬鈴薯栽培管理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現總結如下。
一、種性退化現象
馬鈴薯連續種植幾年后常出現植株矮化、叢生、長勢弱、葉片皺縮、變小、變脆或出現環斑條斑、葉脈變黑褐色,葉子易脫落,嚴重的全株枯死。種性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多種傳染性病菌、病毒的侵害。解決退化的辦法只有通過農業科技人員用試管脫毒獲得脫毒苗,再生產出微型種薯,然后繼代擴繁成原種、一級種薯、二級種薯,通過這種方法生產的種薯才是健康的種薯。
二、塊莖畸形現象
在收獲馬鈴薯時經常看到與正常薯塊不同的奇形怪狀的薯塊,有的在薯塊頂部或側部長出一個小腦袋,有的像啞鈴,有的在原薯塊上長出兩三個或多個突起像腫瘤狀等多種多樣,這樣的薯塊叫畸形薯。這種情況是因為結薯后的一段時間內薯塊生長正常后遇高溫或干旱使薯塊暫時停止生長或生長很慢,造成表皮老化。后來又改變了環境或溫度適宜或干旱后重新供水,使薯塊不能繼續均勻膨大造成畸形薯。要避免這類現象,應保持生產條件的穩定,正常供應水和肥,盡量不使用二次生長嚴重的薯塊作種薯,就可以防止產生畸形薯。
三、品種選擇不當
種植馬鈴薯對品種的選擇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一要選擇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品種。以本縣為例,一般泰來縣馬鈴薯播種是在4月下旬。出苗時間為5月上旬前后。而到7月份的月平均氣溫為26℃,根據馬鈴薯生長對溫度的要求和本縣氣候條件,生育期超過95天的品種就不宜種植。二是要選擇能占領當時當地市場的品種。如結薯集中,薯塊大而整齊的早熟品種“早大白”。它不但能搶早上市,賣個好價錢,而且白皮白肉看著也漂亮。三是要選擇品質好營養價值高,食用品味尚佳的品種,如成熟早、芽眼淺,薯皮光滑的“費烏瑞它”。四是選擇品種也要根據熟期與茬口安排等因素,達到上下茬兼顧。全年豐產豐收。
四、輪作倒茬做得不好
馬鈴薯是忌重茬的作物,連作不倒茬的地塊,不但產量越來越低,更重要的是病蟲害發生嚴重。輪作與小麥、玉米、谷子等作物較好,最好不與茄科作物如茄子、西紅柿、辣椒等交叉倒茬,因為與茄科作物有同類傳染病交叉感染。如因土地等原因實在不能倒茬,就一定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根據馬鈴薯需肥特點施肥。二是特別注意各種傳染病的發生。措施一是選用脫毒種薯,二是搞好田間病情監測,及時發現病情,最好是在發病前用藥防治。
五、播種種塊太小
馬鈴薯播種種塊小的情況較多,有的圖省錢。專買小塊種薯,認為有一個芽眼挖一塊,大小塊種薯長出土豆來都一樣;有的本來種薯塊不大,只把芽眼周圍的薯肉帶芽眼挖成很小的小種塊,而余下的食用。其實這些作法都會造成馬鈴薯出苗不齊,幼苗生長細弱而減產。據國外資料介紹,芽塊重14克的每畝產量1440公斤,而芽塊重56克的每畝產量達2144.7公斤,大芽塊比小芽塊增產48.9%國內試驗用30克重的芽塊播種比10克的芽塊播種增產32.6%以上,問題很簡單,一句話就是“母大子肥”的道理。
六、密度過大營養面積不足
為了提高產量,有的采取密植的方法,以多為勝,有的密度達每畝6000-7000棵。施肥少造成莖稈細弱,營養不足,不能高產,如施肥量大會因群體過大相互遮光造成莖葉徒長、倒伏甚至枝葉腐爛而減產。無論栽種什么品種一定要根據品種合理密植。
七、播種過淺
在日常馬鈴薯生產中,栽種過淺的現象較多。栽得過淺,可造成結薯外露、青頭,還可造成地下匍匐莖外露不能結薯。播種過淺,根系也扎得淺。使其吸肥、吸水能力降低。植株不壯影響產量。較為合理的播種深度為10厘米左右,再加上中耕培土后。總埋深達15-20厘米。
八、施肥不合理
氮肥在馬鈴薯生長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施后葉色濃綠,效果非常明顯,深受農民喜愛,但馬鈴薯一生中需鉀最多,氮次之,磷素最少,氮、磷、鉀的比例為2.5:1:5。在此基礎上需確定施肥量時,還應把各種肥在當年的利用比例考慮進去,因當年利用率不同,氮肥當年利用率60%、磷肥20%、鉀肥50%,綜上所述施肥時,一定要比配合理,切忌因氮肥過多造成莖葉徒長而減產。
一、種性退化現象
馬鈴薯連續種植幾年后常出現植株矮化、叢生、長勢弱、葉片皺縮、變小、變脆或出現環斑條斑、葉脈變黑褐色,葉子易脫落,嚴重的全株枯死。種性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多種傳染性病菌、病毒的侵害。解決退化的辦法只有通過農業科技人員用試管脫毒獲得脫毒苗,再生產出微型種薯,然后繼代擴繁成原種、一級種薯、二級種薯,通過這種方法生產的種薯才是健康的種薯。
二、塊莖畸形現象
在收獲馬鈴薯時經常看到與正常薯塊不同的奇形怪狀的薯塊,有的在薯塊頂部或側部長出一個小腦袋,有的像啞鈴,有的在原薯塊上長出兩三個或多個突起像腫瘤狀等多種多樣,這樣的薯塊叫畸形薯。這種情況是因為結薯后的一段時間內薯塊生長正常后遇高溫或干旱使薯塊暫時停止生長或生長很慢,造成表皮老化。后來又改變了環境或溫度適宜或干旱后重新供水,使薯塊不能繼續均勻膨大造成畸形薯。要避免這類現象,應保持生產條件的穩定,正常供應水和肥,盡量不使用二次生長嚴重的薯塊作種薯,就可以防止產生畸形薯。
三、品種選擇不當
種植馬鈴薯對品種的選擇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一要選擇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的品種。以本縣為例,一般泰來縣馬鈴薯播種是在4月下旬。出苗時間為5月上旬前后。而到7月份的月平均氣溫為26℃,根據馬鈴薯生長對溫度的要求和本縣氣候條件,生育期超過95天的品種就不宜種植。二是要選擇能占領當時當地市場的品種。如結薯集中,薯塊大而整齊的早熟品種“早大白”。它不但能搶早上市,賣個好價錢,而且白皮白肉看著也漂亮。三是要選擇品質好營養價值高,食用品味尚佳的品種,如成熟早、芽眼淺,薯皮光滑的“費烏瑞它”。四是選擇品種也要根據熟期與茬口安排等因素,達到上下茬兼顧。全年豐產豐收。
四、輪作倒茬做得不好
馬鈴薯是忌重茬的作物,連作不倒茬的地塊,不但產量越來越低,更重要的是病蟲害發生嚴重。輪作與小麥、玉米、谷子等作物較好,最好不與茄科作物如茄子、西紅柿、辣椒等交叉倒茬,因為與茄科作物有同類傳染病交叉感染。如因土地等原因實在不能倒茬,就一定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根據馬鈴薯需肥特點施肥。二是特別注意各種傳染病的發生。措施一是選用脫毒種薯,二是搞好田間病情監測,及時發現病情,最好是在發病前用藥防治。
五、播種種塊太小
馬鈴薯播種種塊小的情況較多,有的圖省錢。專買小塊種薯,認為有一個芽眼挖一塊,大小塊種薯長出土豆來都一樣;有的本來種薯塊不大,只把芽眼周圍的薯肉帶芽眼挖成很小的小種塊,而余下的食用。其實這些作法都會造成馬鈴薯出苗不齊,幼苗生長細弱而減產。據國外資料介紹,芽塊重14克的每畝產量1440公斤,而芽塊重56克的每畝產量達2144.7公斤,大芽塊比小芽塊增產48.9%國內試驗用30克重的芽塊播種比10克的芽塊播種增產32.6%以上,問題很簡單,一句話就是“母大子肥”的道理。
六、密度過大營養面積不足
為了提高產量,有的采取密植的方法,以多為勝,有的密度達每畝6000-7000棵。施肥少造成莖稈細弱,營養不足,不能高產,如施肥量大會因群體過大相互遮光造成莖葉徒長、倒伏甚至枝葉腐爛而減產。無論栽種什么品種一定要根據品種合理密植。
七、播種過淺
在日常馬鈴薯生產中,栽種過淺的現象較多。栽得過淺,可造成結薯外露、青頭,還可造成地下匍匐莖外露不能結薯。播種過淺,根系也扎得淺。使其吸肥、吸水能力降低。植株不壯影響產量。較為合理的播種深度為10厘米左右,再加上中耕培土后。總埋深達15-20厘米。
八、施肥不合理
氮肥在馬鈴薯生長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施后葉色濃綠,效果非常明顯,深受農民喜愛,但馬鈴薯一生中需鉀最多,氮次之,磷素最少,氮、磷、鉀的比例為2.5:1:5。在此基礎上需確定施肥量時,還應把各種肥在當年的利用比例考慮進去,因當年利用率不同,氮肥當年利用率60%、磷肥20%、鉀肥50%,綜上所述施肥時,一定要比配合理,切忌因氮肥過多造成莖葉徒長而減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