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赤霉病是一種真菌病害,主要危害麥穗。病菌在小麥揚花期侵染,使部分小穗枯死,有的在中部,有的在上部,這和小麥開花習性有關。遇潮濕天氣可擴展到全部小穗,使之變黃褐色或青枯狀,并且在小穗基部或穎殼接縫處生出粉紅色霉層,因此也俗稱紅麥頭。病菌侵染莖稈,特別是穗下1~3節和葉鞘,造成稈腐,使上部莖葉干枯并形成白穗。小麥赤霉病菌不僅直接危害結實器官,降低產量,還能產生毒素,危及人畜安全。
小麥赤霉病菌具有較強的腐生能力。病菌可在病麥穗、稻樁和玉米秸稈上腐生越冬,來年形成一種叫做子囊孢子的傳播體,隨氣流傳播。近些年,赤霉病在北方有所增加可能和小麥—玉米輪作制有關。而要預測病害在當年的發生程度,小麥揚花期至灌漿期的降雨量和降雨次數都是最重要的依據。因此,也有人說它是典型的氣象型病害。
防治小麥赤霉病首先要注意深耕,消滅小麥、玉米秸稈和稻茬,減少菌原。其次是選用抗耐避病品種,種植抽穗整齊、花藥殘留期短、灌漿速度快的品種。另外,追肥不能過晚,保證小麥發育整齊,不貪青晚熟,也會減少病菌侵染機會。
噴灑藥劑是防治赤霉病的必要措施。最好在小麥始花期 (揚花10%~20%)進行。根據當地氣候變化和小麥開花期整齊程度可能間隔7天再防治一次。
防治藥劑以往常用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近年不少地區出現抗性菌株。南京農業大學周明國教授指出使用多菌靈還會提升麥粒中毒素含量,建議在小麥赤霉病防治中停止使用多菌靈。可以選擇25%戊唑醇(又名立克秀)乳油2500倍液、50%咪鮮胺錳鹽、50%咪鮮胺錳絡合物 (又名施保功)1000~2000倍液、25%氰烯菌酯懸浮劑每畝100~200克或使用它們的復配劑,如63.5%咪鮮胺錳鹽·多菌靈可濕性粉每畝22~24克。
南方多雨,要搶晴天噴藥。遇連陰雨天氣可適當增加濃度。盡量使用超微粉或膠懸劑以獲得好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