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淺輪耕,以土蓄水。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透水性,加大蓄水量,并能促進根系下扎和擴大根系吸收范圍,提高水肥利用率。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時制宜,一般在整地早、降水多、墑情足的年份宜深耕,耕深22—25厘米,耕后接著耙實、耬平;耕后少雨干旱,往往會因土壤不實而嚴重失墑。實踐證明,旱地小麥在3—4年時間里,遇足墑深耕一年,以后淺耕2—3年,既能達到深耕改土的目的,又增加了沉土保墑的機會,是旱麥增產的重要措施。
增施肥料,以肥調水。旱地麥田要盡量多施有機肥,配方施足無機肥,尤其要施足磷肥,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的利用率。一般地塊,每畝可施有機肥2500—3000千克,碳銨和過磷酸鈣各50千克,并酌情配施適量鉀肥和微肥;如果地力差,可在三四年內連續畝施標準氮肥40—60千克,磷肥50—100千克。旱地高產麥田,可采取“一炮轟”的施肥方法,即將全部肥料結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土壤作基肥,其中氮肥要適當深施,磷肥淺施,以利培育冬前壯苗。
選用良種,以種濟水。抗旱品種多具有根系發達,葉片窄狹,表皮厚,氣孔小,呼吸強度及蒸騰作用弱,分蘗力強,成穗率高等特點,能較好地適應缺水少肥的旱地環境;據各地對比調查,種植抗旱品種比種植不抗旱的品種,一般增產20%—30%。
適時適量播種,以苗(株)節水。旱地小麥群體自動調節能力差,其適宜的播種期和播種量范圍相應地比水澆地小麥要窄;通過適時、適量播種,建立苗、株、穗、粒合理的節水省肥型的群體結構,是旱麥增產的中心環節。實踐證明,冬性品種應在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6℃—18℃時播種,這樣,可以保證冬前0℃以上有效積溫,主莖葉達到6—8片;弱冬性品種可適當晚播3—5天。在適宜的播種期范圍內,每畝基本苗控制在15萬株左右,播種偏早的減少1—2萬株,播種偏晚的增加2—3萬株,晚茬麥可增加到20—25萬株;冬前畝莖數一般要控制在最后成穗數的2—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