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貯藏前要用硫磺、福爾馬林或多菌靈對貯藏間的四周、地面進行消毒滅菌,挑選無病、無傷、無蟲眼的薯塊貯藏。
(二)是薯塊的體積不要超過貯藏空間的三分之二。
(三)是控制好貯藏間的溫度、濕度和通風透氣等環境因素。貯藏期可以人為分成三個時期,前20天為前期也稱“發汗期”,由于外界氣溫高,薯塊自身生理活動等特點,呼吸較旺盛并散發出大量水分。此期管理應以注意通風散濕為主;貯藏中期為20天以后至次年的2月份,也是管理的關鍵時期。最適溫度應保持在10-14攝氏度,相對濕度85%-90%。當溫度達到15攝氏度以上薯塊就容易發芽,降低了商品性,但貯藏間內溫度要長期低于9攝氏度容易發生凍害,薯塊內部變褐發黑,發生硬心,蒸煮不爛,且有異味,并有可能受到低溫性病菌的侵入。濕度過大達到飽和時(薯塊上有水滴出現)易發生黑斑病和軟腐病;濕度低于80%薯塊開始缺水,薯皮顏色發暗,出現干縮糠心。如果貯藏間長時間通風不好,二氧化碳濃度增加,薯塊會發生腐爛。次年3月份以后為貯藏后期,外界氣溫逐漸升高,此期重點是注意通風降溫,使溫度不超過15攝氏度。在貯藏間的不同部位應分別放置溫度、濕度表,定期觀察,根據不同情況采取及時有效的管理措施,達到安全貯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