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免高樁拋秧技術的效益
1、零投入秸稈簡化還田,防止污染。農作物秸稈數量大,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等含量高,利用難,目前多數秸稈還田技術均需增加額外投入。連免高樁拋秧技術每公頃土地年處理秸稈4.5-6噸的同時,既不增加勞動強度和投入,還可使種植的作物穩產或增產,因此對解決秸稈還田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免耕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稻麥秸稈連續還入田中及免耕土壤干濕交替的條件下循環,土壤有機質增加,微生物大量繁殖,土壤活力增強,土壤越來越肥沃,越來越疏松,土壤質地得到改善;而且減少進入大氣中的粉塵量,減少粉塵污染。
3、節省投入,增加農民收入。免耕拋秧不僅可減少土壤耕作,節省勞力、機具、能源,降低成本,每公頃田節省秧田0.1公頃,節省機耕費1500元,節省整田栽秧工60個。水稻產量可與常規栽秧持平或增產5%左右。
4、減少化肥投入,改善稻米品質,有利于生產無公害優質農產品。在作物生育后期可減少化肥施用量或不施化肥,一方面可降低農產品中化學物質的殘留,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籽粒品質。而且,因施入土壤中的秸稈含有全面的營養元素,則可供給植株均衡的營養,生產出來的產品營養品質更佳。
二、連免高樁拋秧的關鍵技術
1、適宜的區域與整地。技術適合稻麥(油菜或蔬菜)兩熟地區,特別是地多人少、有灌溉條件、勞力相對不足和耕作栽培技術水平較高的地區,適合于地形平坦、土壤犁底層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強的田塊。整田的關鍵是整平,最好是采用該技術的第一季將田耙平,以后小春一季再將不平的地方整平。另外,水稻栽插前,將田邊內耕翻0.5米左右,糊抹田埂,以利于田埂保水。
2、育秧。育秧方式可采用旱育秧或水育秧,以旱育秧為佳,因育秧苗矮健,耐旱力強,拋后易活棵分蘗。拋栽秧齡要注意從茬口銜接與易于拋栽立苗成活考慮,一般秧齡30-40天。為提高拋栽秧苗的立苗率,可用多效唑處理一至二次培育矮健壯秧。
3、秸稈留樁高度。麥稈留樁高度以30厘米左右為宜,油菜稈可適當高些。留樁過高易影響小春收獲及水稻拋栽質量,秧苗不易著土,使成活率降低;留樁過低,秸稈在田間分布零亂,也影響了拋栽質量,并且留茬還田的秸稈量少。留樁后割下的秸稈可先堆放在田邊,等秧苗扎根立苗后再撒于田間。
4、密度與草害防治。拋栽密度以22.5-30萬穴/公頃較適宜。另外,搞好雜草防除也是該技術成功的關鍵,除了小春要搞好化學除草外,水稻也應重視雜草防治,可在拋栽前后各噴灑一次除草劑。或者通過人工拔草,減少農藥的使用,生產無公害優質產品。
5、施肥。氮肥施用以前期為主。氮肥用量為純氮150千克/公頃,底肥占70%,可在拋前1-2天撒施于田間,也可拋栽秧苗成活后施用,切忌拋栽當天施肥,以免燒苗。另30%的氮肥用于分蘗期追施,既可促進分蘗早生快發,又有利于秸稈的分解腐爛,為后期提供養分。避免了后期施用化學肥料對稻米品質的影響,保證了生產出的稻米安全營養。
6、灌溉。在返青活棵期,由于此時免耕田水分滲漏大,要做到勤灌、淺灌,既不能讓秧苗失水曝曬死苗,又不能因水層過深使秧苗漂浮而不能扎根。分蘗期以淺水或濕潤灌溉為宜。幼穗分化是水稻一生中需水最敏感的時期,也是需水量最大的時期,以間歇灌溉或建立2-4厘米淺水層為佳。抽穗后可濕潤灌溉,促進莖稈老健、根系發達,為后期防早衰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