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曬田是改良稻田土壤結構、促進秧苗根系下扎、增強水稻根系活力、增進稻稈堅韌程度與抗倒能力、控制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改善田間小氣候、減輕水稻病蟲害發生的重要措施。但水稻曬田,只有掌握好“火候”,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
在曬田時間上,要堅持“苗到不等時,時到不等苗”的原則。所謂“苗到不等時”,是指夠苗(一般每畝總莖蘗數20萬~25萬)就要曬田,不必等到水稻生長發育達到一定時期才曬。由于雜交水稻分蘗能力較強,剛開始曬田時仍然能夠繼續分蘗,因此應將曬田時間適當提前,在總莖蘗數達到計劃苗數的八成時就要開始曬田。所謂“時到不等苗”,是指水稻一旦進入分蘗末期至幼穗分化始期,即使每畝總莖蘗數尚未達到預定目標,也要及時排水曬田。否則錯過時機,水稻對水的敏感性增強,就不宜再斷水曬田。
在曬田程度上,要看田、看苗、看天氣靈活掌握。一般葉色濃綠、生長旺盛的肥田,以及低洼冷浸爛泥田要重曬;葉色青綠、長勢一般、施肥不多的瘦田,以及灌水困難的旱田要輕曬;對保水性能差的沙土田,曬后土質易變硬、復水后難泡軟的膠泥田,以及缺乏灌水條件的“望天田”,就不宜曬田。曬田時間一般控制在5~7天,以曬至田面出現雞爪裂紋、秧苗葉色轉淡、葉片挺直如劍、進田站立不陷腳、新根現田面、老根往下扎為宜。曬田后要及時復水,同時根據苗情長勢每畝追施尿素2~3公斤,直到抽穗前不再斷水,促水稻孕穗拔節。
今年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由于持續干旱缺水,有的水稻 “被曬田”,即還未到曬田時間田中已無水層,有的甚至田面干裂,導致水稻分蘗困難,苗數不足。遇此情況,要對稻田實施淺耕,疏松表層土壤,切斷毛細管,減少土壤水分散失,防止田面大面積開裂,同時利于接納雨水。一旦有水后,要及時追肥,促苗恢復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