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孢菇是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積最大、交易量最大的菇種之一,其總量居于食用菌之首,河北、山東等地已形成了產業化生產。但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近兩年來雙孢菇的出口量大幅度減少,加之國內市場的認知度和承載力等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菇賤傷農現象的發生。但作為國際性食用菌品種,雙孢菇的地位不可動搖,希望栽培區菇農不要因暫時的困難失去信心,仍應從技術入手,提高栽培生產的科學性,把產量搞上去,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為此,本報特邀請研究員撰寫文章,以提高廣大雙孢菇種植戶的技術水平。
1.雙孢菇基料的處理原則:營養均衡、科學發酵、腐熟均勻、無病蟲。
2.基料配方:麥草(或稻草)3000公斤、牛糞粉3000公斤、過磷酸鈣60公斤、尿素40公斤、石灰粉80公斤、石膏粉80公斤、碳酸鈣90公斤、賽百09藥物1500克、食用菌三維營養精素(拌料型)1440克(12袋)。該配方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基料營養的全面均衡,使得雙孢菇菌絲健壯,生物轉化量最大化。除上述原輔材料外,玉米芯、玉米秸、棉籽殼、菌糠、沼渣、雞糞、豬糞等均可作為栽培原料。
3.原輔材料要求:所有原料均需新鮮、無霉變,麥秸、稻草在作物收獲季節,即應趁天氣晴朗時及時曬干,玉米芯粉碎;牛糞攤開,用耙子將牛糞搓、敲,使之很快呈碎粉狀態,然后過篩一次,將1厘米以上糞塊集中進行再次制碎,最后牛糞成粉;鮮雞糞、豬糞等充分曬干,然后按10%比例加入生物發酵劑,進行堆積發酵,無發酵劑時,可加入2%石灰粉、2%過磷酸鈣或鈣鎂磷肥,按糞水比1∶1左右加水拌勻,建堆發酵。約2~3周,糞堆中布滿白色放線菌、體積重量比明顯減輕、臭味大為降低時,即可攤開暴曬,晾干即可。石膏粉生、熟均可,但以生石膏價格合適;石灰粉應以生石灰加水分解后的新粉為好,時間過久、含水過高的也可使用,但應根據情況酌情增加用量。
4.發酵處理:⑴預濕和建堆:將麥秸直接加水預濕,維持2天左右,使之充分泡透。稻草、玉米秸、玉米芯等亦如此處理;棉籽殼、菌糠廢料,可在堆發酵前2~4小時加水拌勻即可。
除三維精素外,全部原輔材料進行建堆發酵。方式是一層草料、一層牛糞(雞糞等)及輔料,層層堆疊。一般建堆時,牛糞應有剩余,不要全部鋪于料中,應在料堆頂部用牛糞順堆長堆起一尖頂,使之擋雨、擋料堆熱量上升散發過多。溫度計插入料堆1米高度處的料內40厘米左右,用以監測料溫。
⑵一次性發酵:自建堆之日算起,每天翻堆1次,共翻5次,目的是改變料堆中各發酵區域的位置,尤其使邊料、底料、頂料等上一次發酵過程中溫度處于偏低水平的基料,經翻堆后進入高溫發酵區域接受高溫,得到充分地發酵,并由此改變其理化性狀,使營養得以有效的分解和轉化。翻堆的方法:提前數小時對料堆噴水,使邊緣草料得以充分吸水。翻堆時先將堆頂牛糞扒下來;從料堆的一端開始,先將邊料取下,將堆內高溫區料做新料堆的底部和頂部,將邊料、底料、頂料翻入新料堆的中部位置。建新堆的程序仍同第一次建堆,將牛糞按層鋪上,值得注意的是,在翻堆過程中,原料堆中的牛糞等輔料已很難完全取出再重新鋪層,因此,只有盡量均勻地使之分布在各料層中。翻堆時應從第二層時開始適當補水,每層補水量視原料的含水而定,以濕透而不滲流為宜,以免營養流失。第二次翻堆方法同上。第三次翻堆時,用800倍辛硫磷溶液,在每層料中均勻噴入,用量為每1000公斤干料50公斤左右,以驅殺侵入料堆中的害蟲。最后一次翻堆時,調整基料含水率,并將三維精素均勻噴入,2天后攤開降溫,并調配含水率至65%左右、pH值8左右,冷卻至30℃以下或常溫,即可進棚鋪料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