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靈菇畸形菇的產生,降低了產品等級,甚至失去商品價值,影響了栽培者的經濟效益。
常見的畸形菇有:菌蓋緊抱不展“拳頭狀”,柄長肥粗蓋小“花瓶狀”,蓋凹陷邊裂外卷“破碗狀”,蓋窄長“牛舌狀”,蓋面斑點“麻臉狀”,蓋中瘤腫突起“脹腹狀”,兩蓋并展柄緊連“蝴蝶狀”,蓋彎曲不平“波邊狀”,蓋圓包裹菌褶收縮“光頭狀”,蓋面縱裂溝縫“花菇狀”,數菇并生“蓮花狀”。此外還有菇體萎縮形,菇體偏黃變色形等。畸形菇出現,究其原因歸納起來是培養環境條件與白靈菇生理特殊要求不相適應。關鍵在于出菇期溫、濕、光、氣協調不好,在管理技術上操作失誤等。
房棚結構不合理
現有白靈菇栽培場所,有室內菇房和野外菇棚。常因建造簡陋,結構不合理。有的菇房門窗單向,有的通風口開在墻體上半部,致使室內空氣不流通;有的塑料大棚兩旁雖設有通風口,但通風口都是朝著菌墻兩端;也有的雖然開有通風口,但只是為了保溫,始終沒打開。由于棚內空氣不流通,造成嚴重缺氧,致使好氣性的白靈菇畸形。
菌墻壘疊欠妥
菌袋進棚壘墻太高,即10袋一碼,超過1米;有的菌墻之間填入粘性土壤,不透氣;有的填土后燒水不足;有的菌墻碼垛過于密集,中間不填土;有的壘墻時,袋頭割膜不得法,入墻部分只割1/3,割得太少,而露外一端反而割膜,菌絲體露空不保濕,致使這些子實體生長發育受到抑制。比如北方菌袋疊墻,袋間填土水分不足,進入寒冬加溫催蕾時水分偏干,菌袋內的含水量反被填土吸收,使菌絲體脫水,出現菌蓋不展或萎縮狀態的畸形菇。而粘性土壤板結,透氣性差,對菌絲體不能起調節作用,反而阻礙正常的生理生殖活動。
先天性營養缺陷
有四種表現:一是配方中原輔料棉籽殼、麥皮陳年受潮霉變,養分降解。配方中含氮的麥用量偏少,菌絲生長前期無不良反應,到長菇期營養不能滿足需要。二是培養基酸敗。三是菌袋內水分蒸發,發菌絲體脫水。這些屬于先天性營養不良,所以產出的菇蓋薄,呈波邊狀,或產不展蓋、色偏黃不白的變異菇。
預產期把握不準
常因栽培者求菇心切,菌絲尚未生理成熟就人為催蕾,造成早產畸形。
催蕾技術不到位
菌絲生理成熟后還需要0~13℃低溫刺激10~15天,這期間還要進行5~7天的10℃以上溫差刺激,才能逼使原基發生分化成菇蕾。這是白靈菇與眾不同的一個特性。栽培者常因沒掌握這個獨特種性,而低溫蹲菌期不足,溫差刺激不夠,導致子實體發育受到抑制而變形。有的菇農在12月上旬進棚催蕾時,為了保溫,忽視通風,棚內嚴重缺氧,結果催出的菇柄長達20厘米,菇蓋緊握不展,盡是“拳頭菇”。
疏蕾未引起重視
有人看到菇蕾叢生喜出望外,明知菇蕾太密,舍不得摘掉。有人擔心摘一個蕾會連累其他;也有的雖疏蕾但留蕾太多。由于疏蕾不當,出菇互相擁擠,因此出現蝴蝶形、長牛舌狀、駝背菇等變異體態。
長菇期管理不善
菇蕾出現后逐步分化成子實體,在長菇期間常因溫、光、氣調節不好,導致菇體發育倚斜側長,或駝背或蓋面凹陷,或斑點麻臉、色變,以及采收過期,菇體超大,不符合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