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菇棚設置
菇棚坐北朝南,東西走向。選地勢平坦開闊、光照充足的地方建棚,附近不能有雞舍、豬圈、牛棚及飼草、草料堆放。棚寬5~7 m、長30~50 m。在一同場地建造多個菇棚時,前后兩排菇棚的距離應為4~6 m,以防影響采光。
2 原料的堆制與發酵
2.1 備料。以100m2 栽培面積計算,用麥秸2000 kg、干雞糞500kg、尿素5kg、麩皮50kg,石膏25kg、過磷酸鈣10kg、碳酸鈣25kg、石灰50kg、酵素菌8~10 kg。
2.2 建堆。7 月中下旬進行,建堆前2d 應對麥秸、畜禽糞預濕,濕度為手握畜禽糞指縫有4 ~ 5滴水,用手將麥秸扭曲時,有水滴下。按南北向堆料,約30cm厚,寬2m,長度視場地和原料多少而定。然后往麥秸上面鋪一層糞,以蓋沒麥秸為度,撒上薄薄一層酵素菌與麩皮,再鋪上30cm麥秸,上面再撒上一層糞和酵素菌與麩皮。這樣依次往上堆疊,直到料堆到1.5m左右。
2.3 翻堆。建堆后3~4d 進行第1次翻堆,翻堆將堆料的上與下,內與外各處調換位置。第一次翻堆時分層撒入磷肥和石膏粉并澆水調濕至料內略有水流出為度。第1 次翻堆后4~5d,在堆溫升至75℃左右開始下降進行第2次翻堆,翻堆時分層撒入石灰粉,使料的酸堿度為7.5~8,第2 次翻堆后4~5d 進行第3次翻堆,第3次翻堆后3~4d 檢查堆肥成熟度,如發酵腐熟就可不進行第4 次翻堆。
3 適時播種
料溫下降到28℃以下,即可播種,播種前所用的鉤子、面盆等工具和菌種瓶外壁用0.1%高錳酸鉀液消毒。麥粒菌種一般采用撒播,方法是先用2/3菌種均勻撒在料上,用木板輕拍料使菌種嵌入料內,再將1/3菌種撒在表面,并輕拍料面,一般每瓶麥粒菌種播1m2。
4 播種后管理
4.1 溫濕度。播后3d內以保濕為主,菌絲生長適溫20℃~25℃,相對濕度70% ~75%。
4.2 覆土。播種后16~20d 進行覆土。應選擇腐殖質含量較豐富,肥力中等,酸堿度在6.5~ 7.5之間的壤土。覆土前應將料面輕輕搔一搔,拉斷表面菌絲,可使土層上生長的菌絲數量增多,然后用木板輕拍平整料面,使覆土層的厚薄均勻。根據滿城的土壤情況,可采取就地取土,最好取棚內人行道上的土,覆土厚度3.5~4 cm。
4.3 覆土后的管理。
4.3.1 打結菇水。當菌絲長滿覆土的80%左右,氣溫下降到18℃左右時,即可打結菇水。當菌絲普遍長到土縫中進行大通風2~3d,促使線狀菌絲開始扭結產生原基,即應及時打結菇水,一般每平方米用水2.5 kg,分2 次打好。噴結菇水后大通風2 d,然后減少通風量。
4.3.2 噴出菇水。等土層內幼蕾普遍長到綠豆、黃豆大小時,就要噴出菇水,出菇水每平方米2.5 kg,分5~6 次噴入。噴水后,逐漸減少菇棚通風量,增加菇棚空氣濕度,保持相對濕度85%~90%。
5 秋菇管理
雙孢菇從播種到采收一般需35d左右,秋季是雙孢菇生產的理想季節,抓好秋菇管理是奪取豐產的關鍵,管理重點是:
5.1 水分管理。重點是覆土層噴水和調節菇棚內的空氣濕度。當菇出土長到黃豆粒大小時噴一次重水。分次噴用,每天噴2次,連續2d,用水量為2.5 kg/m2 左右。
5.2 通風換氣。秋菇前期氣溫高,呼吸作用旺盛,必須加強通風降低棚溫。氣溫在18 ℃以上時,采取早晚通風,秋菇后期氣溫下降,出菇減少應減少通風量,做好保溫工作。
5.3 整理床面。每潮菇采摘結束時,應及時整理床面,剔除床面上的老根和死菇,立即補覆濕潤的細土,然后噴水。秋菇采收一、二潮后,應及時對床面打扦松動土層,使板結的菌絲斷裂,促使轉潮和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