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肚菇學名大杯蕈,又稱大柄傘、大漏頭菇、筍菇等,是國內近年新開發的珍稀食用菌。豬肚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且在夏季出菇,有良好的市場前景。現將其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一、出菇場地的準備
1.室內出菇場地準備:應搭建出菇床架,可充分利用空間,雙邊操作的床架寬90厘米。床架層距60厘米,底層距地面30厘米,頂層距天花板130厘米,床架之間距離80厘米。室內應有數個相對的窗口,以利通風透氣。出菇前室內應用氣霧消毒劑消毒,并噴灑25%的菊樂酯1000倍液。
2.室外出菇場地準備:要在場地搭一高2米的蔭棚,棚四周用草簾圍密,頂部用蘆葦遮陽,遮陽度70%。棚中地面整畦,畦寬1.2米,畦長因場地而定。畦溝寬50厘米、深20厘米。場地四周開排水溝,溝深30厘米。以兩畦為一組,沿每組畦兩側插弓形竹片。竹片之間間隔90厘米,弓的最高處距畦面180厘米,竹片上蓋上塑料薄膜。畦面撤石灰粉消毒備用。
二、栽培管理技術
①栽培季節
各地可根據當地自然氣溫條件而定。一般安排在3~5月份接種,6~9月份出菇。
②栽培袋制作
培養基配方:干雜木屑39%、棉籽殼34%、麥麩22%、玉米粉3%、概1%、輕質碳酸鈣1%。制作方法:先用清水將棉籽殼調濕,然后將雜木屑、麥麩、玉米粉、輕質碳酸鈣與預濕的棉籽殼混合拌勻。將糖溶入水補充培養料的含水量,并將含水量控制在65%,pH值調至7.5~8,采用17厘米X33厘米X0.005厘米聚丙烯栽培袋,每袋裝料1000克(干料約350克)。將裝料后的塑料袋套上海綿雙套環,置常壓鍋內溫度升至100℃,維持15小時。將冷卻的菌袋置于接種箱內,用氣霧消毒劑消毒后,按照無菌操作規程進行接種,每袋栽培種可接40~50袋。
③菌絲培養
接種后的菌袋直立于培養室架上避光培養。培養溫度25℃~28℃,培養室空氣相對濕度70%~75%。菌絲培養階段,前期關閉門窗,避免室內溫度波動幅度過大;后期應加強通風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培養過程中,分別于菌絲長至袋高的1/3~4/5時進行2次查菌,剔除污染、死種或生長不正常的菌袋。正常情況下,40~50天菌絲可長滿菌袋。
④開袋覆土
菌絲長滿栽培袋10天后,且氣溫穩定在20℃以上時便可開袋出菇。逐一去除套環,解開袋口,在培養料面覆土,覆土厚度為3~4厘米,可選用火燒土、田土、菜園土為覆土材料,土粒直徑為1.5~2.0厘米。使用前應先將覆土置于太陽下曬至發白,然后用水調節土粒濕度,以土粒捏之扁而不散為度。將覆土后的菌袋上部往下折,使袋口邊緣高出土面2~3厘米,并將處理好的菌袋均勻地豎直排列在室外畦面或室內出菇床架上。
⑤出菇管理
覆土后,注意保持覆土濕潤,并多關門或多蓋膜,刺激原基早日分化。一般覆土后7~10天,原基頂部可露出土面。原基出土后,應注意將場地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80%~95%。同時加強通風,保持場地空氣清新,并注意使場地有一定的散射光。整個出菇階段場地溫度應控制在23℃~32℃之間。噴水量根據菇大小、覆土的濕度和氣候情況具體掌握,菇多多噴水,菇少少噴水;晴天多噴,陰天少噴。根據菇體生長不同階段靈活控制通風量,菇房空氣相對濕度保持90%左右即可。當菇體成熟時及時采收,每潮菇采完后應及時補上覆土,停水養菌3~5天后,進行下潮菇的出菇管理。
⑥病蟲害防治
菌絲生長階段,重點防治各種霉菌侵入培養基造成污染。注意生產環境、原輔材料、生產過程要嚴格按照要求,查菌不可過于頻繁。子實體生長階段,重點防治各種蟲害,如各類菇蠅、菇蚊等。辦法主要是搞好環境衛生,必要時可噴灑25%菊樂酯1000~2000倍液。
三、采收、包裝及貯運
子實體八九成成熟,呈漏斗狀,邊緣內卷,孢子未彈射時應及時采收。采收方法用剪刀在土面潔凈的菇柄處將菇體剪下即可。采收時可采大留小,但要注意勿傷及周邊未成熟的子實體。每采下一朵子實體,應及時用手捏住殘留在土中的菇柄,輕輕旋轉拔除,避免菇柄在土中腐爛招致病蟲害發生。上市銷售的子實體僅留1厘米的菌柄,將子實體多余的菌柄剪去,按菌蓋大小分級包裝。不能及時上市銷售的產品,應置于0℃~3℃的冷庫中貯藏,可保鮮10~15天。運輸過程中防止劇烈震動,路途較遠時應采用冷凍方法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