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棚室栽培黃瓜,由于人為地創造了增溫、保溫條件,避過災害性氣候,加速生長進程,使其早熟、高產。這種溫室特定的生長環境同時也為病菌的發育與流行提供了適宜條件,尤其是初冬季節棚室黃瓜極易感染細菌性病害,所以筆者在此將黃瓜生產中常見的幾種細菌性病害總結歸納如下。
細菌性角斑病主要為害葉片,發病初期葉背面初呈水浸狀斑,無霉狀物,后期葉面出現瘤狀突起,初呈鮮黃色,逐漸變暗,然后瘤狀頂部逐漸變白破裂。
細菌性葉枯病主要為害葉片,病初期葉背面初呈水浸狀褪綠斑,逐漸擴大呈近圓形或多角形的褐色斑,病葉背面無菌膿。
細菌性緣枯病葉、果實、莖、卷須均可受害,葉部染病在氣孔附近出現水浸狀小斑點,后擴大為淡褐色不規則形斑,周圍有暈圈,嚴重時產生大型水浸狀斑。葉柄、莖、卷須上病斑也呈水浸狀,褐色。果實染病,果實尖端黃化凋萎,脫水后成干枯狀。
細菌性圓斑病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為害幼莖、幼苗及果實,發病初期,葉面出現黃化區,葉背面初呈水漬狀斑點,病斑擴展為圓形或近圓形,病斑中間半透明,病斑四周有黃色暈圈,菌膿不明顯。幼莖染病,莖部開裂,幼苗染病,多造成死亡。果實染病,在果實上形成圓形灰色斑點,有黃色干菌膿似瘡痂斑。
細菌性枯萎病發病初期,葉片上出現暗綠色水漬狀斑,莖部受害處變細,兩端呈水漬狀,病部以上的葉片萎蔫。該病擴展迅速,不久全株死亡,割開蔓用手擠壓,有白色菌膿溢出。
傳播途徑
種子帶菌是細菌性病害傳播的主要途徑,田間病殘體是細菌越冬的主要載體,成為第二年初侵染源。但細菌性枯萎病例外,該病屬于系統性病害,病菌是由黃甲蟲傳播。發病溫限10~30℃,適溫24~28℃,相對濕度為70%以上。因此,冬暖棚適溫高濕的環境,利于黃瓜生長的環境同時也利于細菌性病害發生及為害。
綜合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有刺大黃瓜對細菌性病害較抗,無刺小黃瓜、油瓜等則易感細菌性病害,望菜農朋友在選種時注意。
種子消毒播種前用55℃的溫水浸種20分鐘,撈出晾干后催芽或播種,或用800倍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5~20分鐘;或100萬單位農用鏈霉素500倍液浸種2小時,沖洗干凈后催芽或播種。
加強管理(1)有條件的地方采用無土育苗法育苗,基質配比為草炭∶蛭石3∶1,每平方米加入10千克消毒的雞糞,1千克磷酸二銨,2千克硫酸鉀摻均拌勻,裝入營養缽或50孔黑色穴盤中育苗。(2)黃瓜的生長前期控長,尤其在肥水方面避免一次性澆水過大,氮肥使用過多。連陰天氣也應注意放風排濕。溫度、濕度苗床內溫度要求白天達到24℃~30℃,夜間18℃~22℃,不要低于15℃。在嫁接成活后,要相對降低溫度,白天23℃~24℃,夜間16℃~18℃。定植前一周進行低溫煉苗。尤其夜間溫度不要過高,以培育壯苗。(3)及時摘除病葉、病果帶出田園,深埋或燒毀。收獲后清理病殘體,清潔田園。
藥劑防治常用藥劑有噻菌酮、細菌唑氰、抗生素類藥劑等交替葉背面噴霧;發病初期,5天1遍,盛期3天1遍,防效可達93%以上。
也可在發病初期噴施農用鏈霉素、50%甲霜銅、此外也可選用硫酸鏈霉素或72%農用鏈霉素,每7天噴1次,連噴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