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是指蝎子以休眠狀態安全度過冬季低溫侵襲的一種生物學特性。一般情況下,蝎子在嚴冬來臨之前,即已做好了充分的冬眠準備,其中包括通過大量取食積累營養的生理準備和冬蟄窩穴的準備。在冬眠前1個多月,即大約9月份蛻皮以后,無論是成蝎還是幼蝎,其食欲變得旺盛,食量也增大起來,體內大量積累脂肪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以供冬眠期間消耗。在我國華北和東北等東亞鉗蝎主產區,5厘米表土的溫度常在-10℃以下,而且土壤含水量亦很低,不利于蝎子的存活。所以,蝎子的冬眠常深入地下30厘米以下,有時甚至70厘米~8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蟄伏。
在冬眠期間,蝎子蟄伏于窩穴內,不吃不動,其行為活動幾乎完全停止,只有體內必要的生理代謝活動維持在最低水平。這種蟄伏狀態,一般在冬眠的中后期最為深沉,對外界環境的刺激反應也最遲鈍,但卻極易由于外界不利環境的影響而導致死亡。因為這時是蝎子的抵抗能力和免疫系統最差、最脆弱的時期。此時身體瘦弱、發育不良的個體,由于其抗逆能力較差,或其基礎代謝不能長時間維持,往往難以安全度過冬眠期。
蝎子的冬眠習性,是在自然狀態下對環境長期適應和選擇的結果。這就為發展人工恒溫條件下無休眠期養殖,加快蝎子的生長發育進程,進而為提高人工養蝎的經濟效益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