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是一種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貝類,以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而著稱,又因其自然資源量低,故而更成為珍稀食品。在我國,鮑魚的養殖在上世紀90年代飛速發展,是繼海帶、紫菜、眙貝、扇貝、對蝦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新興海水養殖品種。隨著鮑魚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其病害也相繼發生,并且有逐年加重之勢。目前,病害問題已對我國養鮑業的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本文將鮑魚人工養殖中常見的幾種疾病的病因、癥狀、診斷以及防治措施作一總結介紹,供養殖者借鑒。
一、肌肉萎縮癥
[病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由病毒感染而致,因直接從貝足組織肌肉萎縮壞死,而命名為肌肉萎縮癥。患病高峰期為每年的4~8月水溫上升期,當水溫超過23℃,發病率明顯增高,病鮑病情加重;而水溫在13℃和25℃范圍外,則發病率較低。該病主要危害體長在1.5厘米左右的鮑稚貝,死亡率可達50%左右,危害性較大。
[臨床癥狀] 稚貝攝食量減少,附著力和移動性也減弱,履足肌肉中呈長橢圓形的異常細胞壞死,其外套膜等組織出現赤褐色化缺損。患病個體出現肌肉萎縮,在足部肌肉形成瘤狀物,最終導致病鮑死亡。死后干癟,無腐爛現象。
[防治措施] 該病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治療,只能以預防為主。防治對策:對親貝的選擇應高度重視,早期防止親貝和稚貝帶入病原體;用清潔水進行受精卵的洗卵;在種苗生產中對設施、器具要盡量進行嚴格消毒、殺菌;采用紫外線照射后的殺菌海水作為飼育水源。
二、氣泡病
[病因及流行情況] 本病發病原因迄今尚無較一致的看法。有研究者認為是稚幼鮑對人工配合飼料尚未完全適應,致使消化道內的原有微生物體系被打亂所致;另有研究者認為是在光照強烈及水流不暢情況下,投喂的新鮮海藻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溶氧過多引起鮑發病;也有研究者認為是病源性的,是由某些病原菌感染所致。該病自80年代后期起在我國育苗生產單位時有發生,是剝離后1~2個月期間內稚幼鮑的多發病之一,中間育成階段的鮑苗有時也可能發病。本病主要發生于高溫季節,低溫季節發病率較低。發病后蔓延較快,發病面廣、死亡量也比較大,有可能給育苗單位造成極其嚴重的后果。
[臨床癥狀] 病鮑吸附力下降甚至完全失去吸附能力,攝食量劇減甚至停食。鮑體浮于水面,口部色素退化,齒舌異常擴張。解剖可見其上皮組織全身肌肉和結締組織中都有氣泡,血管也發生氣泡栓塞,血細胞中液泡擴大,內臟部位腫脹。
[防治措施] 在日常投喂中嚴格遵守“四定”原則,另外注意①投喂大量新鮮海藻時應避免強光照射,并加大水流量。②如因投喂人工配合飼料使鮑消化不良以致發酵后產生氣泡,只要刺破氣泡放出氣體,病鮑可慢慢自愈。此外可選擇更換適口餌料。③發現病情后,及時將病鮑轉移到新鮮海水中暫養并加大流水量。
三、膿皰病
[病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由河弧菌感染所致,主要感染3~5厘米的稚幼鮑,夏季連續高溫季節發病頻繁,持續時間長,死亡率高,造成的經濟損失極其嚴重。
[臨床癥狀] 患膿皰病的鮑可見足肌上有多處微微隆起的白色膿皰,一般可維持一段時間不破裂。夏季持續高溫時,病情加重,病程縮短,膿皰在較短時間內即行破裂。破裂的膿皰流出大量的白色膿汁,并留下2~5毫米不等的深孔,使足面肌肉呈現不同程度的潰爛。鏡檢發現膿汁里的桿形菌在運動。此時的鮑附著能力下降,食欲下降,直至從波紋板上脫落水中,饑餓而死。
[防治措施] 預防措施:①稚鮑和成鮑均可感染膿皰病,特別是成鮑感染此病后,癥狀肉眼可見。為防止病原菌污染水體感染健康鮑,應將病鮑與健康鮑分開喂養。②稚鮑感染膿皰病不易發現,死亡率高。因此,要嚴格選擇健壯無病的親鮑育苗。避免親鮑攜帶病原菌,以減少鮑苗的染病機會。③膿皰病病原菌的生長溫度范圍為15~42℃,30℃時生長速度接近最高水平,在15~30℃之間溫度每升高5℃生長速度增加近一倍。據此,在保證鮑的生長速度的情況下,適當保持低溫環境,特別是盛夏高溫季節采取此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原菌的大量繁殖。④為預防膿皰病在高溫季節的暴發,可在高溫季節來臨前夕,有計劃地合理使用藥物預防。具體方法可采用:每立方水體中投放3.12克復方新諾明,藥浴3小時,每天1次連續3天為1個周期,隔3~5天再進行下一個周期。
治療方法:在膿皰病暴發期間可采用每立方水體中投放6.25克的復方新諾明,對病鮑進行藥浴。一般可采用每天藥浴3小時,連續3天為1個療程,停藥3~5天再進行下一個療程。病情嚴重、死亡率居高不下時,每療程可持續5天。每天藥浴1次,每次3小時。亦可取1.56克/立方米的復方新諾明配合6.25克/立方米氟哌酸藥浴,方法同上。
四、破腹病
[病因及流行情況] 由弧菌侵入所致。
[臨床癥狀] 病鮑分泌粘液增多,外套膜與鮑殼連接處變為褐色并易分離,嚴重時外套膜多在內臟角狀體處破裂,內臟裸露,上、下足肌肉變軟腐爛致死。
[防治措施] 在每立方水體中,施用2片復方新諾明(首次加倍),或施用1克/立方米溴氯海因藥浴,均可獲得療效。用藥時間最好在下午5時左右,此時池內停止流水4~6小時,結合充氣增氧,堅持5天時間為宜。
五、潰瘍病
[病因及流行情況] 由溶藻弧菌感染而引起,并由海水中的病原菌通過鮑體的上皮組織進入體內,繼而進一步侵入血竇和神經鞘周圍。此病發生的高峰期多在春末和夏初,為中國目前流行較廣的病害之一,其死亡率可達60%。
[臨床癥狀] 病鮑表現在足、外套膜水腫,呈現大小不一的潰瘍,致使足部、觸手松弛,內臟團和中部萎縮、無法翻轉,嚴重者直至發生死亡。
[防治措施] 可采用水科院南海所研制的CP95藥物進行靜水藥浴,每立方水體中投放CP95藥物8克藥浴病鮑2小時,也可采用每立方水體中投放CP95藥物4克藥浴24小時。
六、“裂殼病”
[病因及流行情況] 該病由球狀病毒引發,該種病毒在血細胞質中裝配,具雙層囊膜,無包涵體,大小在80納米左右。傳播途徑為水平傳播,最大可能是經口進入體內。本病多發生于鮑苗的室內越冬期或室內育成期,也可能造成比較嚴重的危害。
[臨床癥狀] 病鮑的足部變瘦、色澤變黃并失去韌性、足表面常帶有大量黏液狀物,貝殼變薄、殼外緣稍向外翻卷、殼孔之間因貝殼的腐蝕而呈現相互連通狀,同時還出現活力減弱、攝食量下降、軟體部消瘦萎縮等癥狀,繼而逐漸死亡。
[防治措施] 對該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只能采用以預防為主的措施,防止發病與感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