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須公是一種亞廣鹽性魚類,原產地為馬來西亞、緬甸、印尼等東南亞地區,其適應性強、易繁殖、生活習性廣、抗病力強、肉質結實清香、不帶泥土味兒。該魚體長側扁,頭部扁平,吻短。最長可長到65厘米,最重可達到5公斤。其正常生活適溫22-30攝氏度.最適溫度為22-25攝氏度,溫度下限為12-16攝氏度,當水溫低于12攝氏度時即開始死亡.適應PH值在7.0-8.2之間。 該魚食性雜,幼苗以浮游動植物為食,成魚食譜很廣,各種水生幼小動植物、有機碎屑、昆蟲都吃,也吃小魚蝦以及蟹、貝等。人工養殖條件下,可食配合飼料。性成熟晚,繁殖季節為每年的2-10月。有池塘單養、混養、網箱養殖等多種形式。
1.魚池條件:進排水方便的池塘即可。前期水位100-150厘米。后期150-250厘米,要求通風向陽,日照充足。
2.放養密度:采用高密度養殖方式每立方米可放養10-25尾。池塘畝放1000-1500尾,網箱100-200尾/立方米。
3.餌料與投喂:剛入池的魚苗主要以浮游動植物為食,因此需肥水下池,也可潑豆漿,喂蛋黃。幾天后,幼魚可攝食小顆粒的人工配合飼料,每天投喂兩次,在上午9:30-10:00和下午4:00-5:00各喂一次,每次最適投喂量為八九成飽,投喂量要均勻,忌中間斷食。飼料蛋白質含量要在40%左右。
4.水質管理:
(1)水色的調節:春季池水要肥一點,透明度控制在25-30厘米之間,要一次施足基肥。夏秋季因水溫較高,魚的攝食活動也旺盛,池水中代謝物和殘餌也較多,應按照“量少勤施”的原則,將水體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之間。
(2)春季低溫時,魚池灌淺水,有利于提高水溫,繁殖天然生物;夏季加到最高水位,使下層水溫不至于過高。如果引用水溫較低的溪水或者泉水飼養該魚,在注入池塘前使之經過一段的流程,或在貯水池貯存一定的時間,以提高水溫。在風力大的地區,可在池塘近旁種植叢林防風,使池塘保持一定的水溫。
(3)提高水中的溶氧:向魚池注入新水或換水是增加溶氧的一種方法,有條件的地方應啟用增氧機,以提高單產。⑷PH值的調節:定期向魚池中施用生石灰,能有效地調節水質的酸堿度。一般每隔20天左右使用一次,高溫季節可縮短為15天左右一次。生石灰的用量是每畝15-25公斤,用水溶解后除去殘渣,取上層的石灰漿全池潑灑。在白須公的養殖過程中,只要加強養殖池水的水質管理,幾乎不會發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