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水產養殖業發展迅猛,水產品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價格不斷下跌,造成養殖效益下降,甚至虧損。為了探索新的水產養殖模式,江蘇省鹽都縣水產技術推廣站工程師戴春明,根據水產生物學、生態學原理,進行魚、蝦、蟹、鱔、鰍等多品種混養試驗,采取模擬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發揮各種水生動物快速生長的優勢,多數品種常年輪捕、均衡上市,確保池塘合理生物載量的技術路線,達到池塘養殖低投入、中產出、高效益的目的。 一、池塘條件 池塘為近正方形,面積46.2畝,四周溝寬8米,深0.6米~0.8米,灘面可提水至1.2米,池底為沙質壤土,淤泥較少,水源水質良好,注排水設施齊全,塘內設2噸水泥船一條,用于投餌、施肥和管理。池塘內側用密眼聚乙烯網布埋入土中作護坡和防鱔、鰍、克氏螯蝦、蟹等鉆洞,池埂牢固,不漏不滲,用石棉瓦作防逃墻。一個養殖周期開始時,池塘經清淤修補,用生石灰、茶籽餅等藥物嚴格消毒,經過濾注水后,施足基肥,培養天然餌料,并栽種和移植蒿草、苦草、輪葉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清明”前后大量投放活螺螄,讓其自然繁殖。 二、苗種放養 河蟹 5月份前放養每公斤1000只左右的、早繁大眼幼體培育的“豆蟹”,8.6萬只,折合每畝1870只。 青蝦 清塘后即可放養上年未達上市規格的幼蝦,每畝3公斤~5公斤,或在4月份前后放養每公斤80尾左右的抱卵親蝦25公斤,折合每畝0.5公斤。 魚種 清塘后放養每公斤20尾左右的異育銀鯽魚種200公斤,折合每畝4.3公斤;中后期由于水生植物生長過于茂盛,放養草魚控制水草,共放400公斤,折合每畝8.6公斤。 其他品種 歷年養殖蝦蟹的池塘,由于極少使用劇毒農藥,保護了池塘中的黃鱔、泥鰍和克氏螯蝦天然資源,一般不需另放苗種,讓其在池塘中自然繁殖和生長。本試驗僅在6月份補放了每公斤30尾左右的鱔種20公斤,折合每畝0.4公斤,補放每公斤40尾左右的鰍種30公斤,折合每畝0.6公斤。 三、施肥投餌 由于采取模擬自然生態養殖方式,以廉價的肥料(雞糞)和螺螄為主,以培養和繁殖天然餌料(浮游動物、底棲生物、螺螄、水生植物等)供其養殖品種自由覓食,人工投餌僅作為補充,全期共投喂豆餅1500公斤,麩皮1000公斤,米糠1000公斤,小雜魚等葷飼料2000公斤。投餌施肥根據天氣、水質、天然餌料數量、養殖品種存塘量和生長季節靈活掌握。 四、日常管理 水質調節 每天早晚巡塘一次,根據水質、天氣、浮頭情況隨時加注水增氧。正常情況每周加水一次,每次加水量視池塘蝕水情況,一般20厘米~30厘米,保持溶氧充足,水位相對穩定,透明度在35厘米左右,水質達到“肥、活、嫩、爽”的要求。每一個月全池潑灑一次生石灰,以起到調節池水PH值的作用。 五、病害防治 在整個養殖試驗過程中,未發生暴發性疾病。魚種放養前用3%食鹽水浸洗10分鐘,蝦蟹種放養時用50毫克/升高錳酸鉀藥浴2分鐘~3分鐘。生長季節每半個月加喂一次藥餌(50公斤飼料加土霉素25克,每日兩次,連喂三日)。另外,對于肥料、活螺和餌料臺、工具等經常用漂白粉消毒。 六、產品捕撈 黃鱔、泥鰍、青蝦、克氏螯蝦常年用地籠張捕,采取捕大留小的方法,只要達到上市規格都要捕出銷售,成蟹在“重陽”節后,傍晚在塘邊埂上徒手捕捉,并結合地籠張捕,直至11月底干塘捕魚,騰塘作下一個周期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