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生活習性 人工飼養池建造 鱔苗生產 苗種培育
一、生活習性
二、人工飼養池建造
三、鱔苗生產
人工繁殖:用作人工繁殖的雌雄鱔魚中親鱔。親鱔最好用鱔籠捕捉,或從人工養殖的商品鱔魚中挑選,切忌使用釣鱔。雌雄選留的比例一般為1:3
親鱔培育:親鱔催產前需精心培育,使性腺達到成熟。培育親鱔的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放養雄鱔7-8條,雌鱔2-3條。飼料以投喂優質活餌料蚯吲或蠅蛆為宜,水深保持20-30厘米,經常加入好水質。在池中放些水生植物,如水浮蓮,鳳眼蓮等,起遮蔭和保護作用。
親鱔的催產:通過一段時間培育后,至6月下旬到7月上旬,親鱔的性腺發育已趨成熟,此時可以進行產前選擇。雌鱔要求個體較大,腹部膨大紡錘形,用手摸有柔軟彈性。腹面有一條透明卵帶,有明顯的卵粒輪廓,生殖孔紅腫;雄鱔體重200-500克,腹部較小,腹面有血絲狀斑紋,生殖孔紅腫,用手輕壓腹況且白色透明狀液流出。
四、苗種培育
培育前的準備:鱔苗培育前,先清除塘底淤泥,修補塘埂漏洞,疏通進排水道,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生石灰的用量為每平方米100-150克,殺滅青蛙、蝌蚪及有害小雜魚類。清塘式作須在放苗前10-15天進行,一周后將池水排去,然后注入新水備用。
鱔苗放養:剛孵化的鱔苗,體長17毫米左右,身體纖嫩,不能攝食,依靠吸收卵黃囊的營養維持生活。經過7天后,卵黃囊消失。此時將煮熟的鴨蛋黃,用紗布包好,浸在水中輕輕搓揉,將流出的蛋黃液,喂養鱔苗。
飼養與分養:無論是人工繁殖的鱔苗,還捕撈的野生苗,入池頭兩天,均撒喂絲蚯吲碎片,以訓練鱔苗養成集群攝食的習慣,三天后,開始投喂整條絲蚯蚓,使鱔苗增加攝食量。絲蚯蚓的投喂量約占鱔魚總體重的10%-15%,一天分4-5次投喂。
六、病害防治
發病原因:黃鱔在天然水域中具有很強抵抗力,染病機會很少,但在高密度飼養時,會導致病害發生,甚至造成大量死亡,給生產帶來嚴重損失。鱔病原因有:一是在捕撈運輸時,魚體發生傷害,使致病細菌侵襲;二是在運輸和注水時,不注意水溫調節,或天氣驟變,溫差驟然達到5以上;三是寄生蟲所致;四是投飼料管理不當引起。
鱔病預防:針對發病原因,防病式作宜注意以下事項:采購與捕撈鱔種時,注意操作,免傷鱔體,特別要嚴禁釣鱔入池;做好鱔池消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放養時進行鱔種消毒,方法是行在3%-4%食鹽水或10ppm濃度的漂白粉液浸洗5分鐘;在飼養管理中注意水溫、水質控制、并嚴格執行“四定”投飼原則。
腐皮病:魚體受損后引志細菌寄生所致。病狀:體表出現許多圓形或橢圓形紅斑,糜爛,尢以腹部兩側更為嚴重,故又稱打印病。嚴重時,可看見骨骼及內臟,尾部經常爛掉。
防治方法:放養前,鱔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流行季節,用紅霉素全池潑灑,用量為每立方水體25萬單位;每50千克黃鱔用磺胺噻唑0.5克摻入飲料中投喂,每天1次,5-7天為一療程;直接在病灶上涂抹高錳酸鉀液。
水霉病:由水霉菌寄生于鱔體或鱔卵所致。病狀:此病流行于春秋兩季。霉菌孢子吸取鱔魚或魚卵的養料,向外長出棉毛狀菌絲,在體表、卵表迅速蔓延擴展,形成肉眼可見了的“白毛”。
防治方法:黃鱔入池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用量為每立方水體100-150克,化水后全池潑灑;用3%-5%卵10-15分鐘,連續2天;各用萬分之四的小蘇打和食鹽配成混合液后,全池潑灑。
毛細線蟲。阂蛎毦蟲寄生腸道引起。癥狀:毛細線蟲白色,長1厘米左右,頭較細,向后逐漸變粗,頭部鉆入腸壁粘膜,破壞組織,并形成胞囊,使腸壁發炎、紅腫、大量寄生時,鱔體消瘦,伴有水腫、肛門紅腫,嚴重時使病鱔致死。防治方法:按每千克黃鱔用90%的晶體敵百蟲0.1克,攔入蚌肉、蝗蚓或鰻魚配合飲料內投喂,連續6天。
蛭病:由水蛭寄生頭部引起。癥狀:水蛭破壞表皮組織,吸取鱔魚血液,引起細菌感染,病鱔活動遲滯,食欲衰退,影響生長,嚴重時致死。防治方法:用2%%晶體敵百蟲溶液(25千克水加25克敵百蟲)浸洗15分鐘;或用100ppm硫酸銅溶液(25千克水加2.5克硫酸銅)浸洗5-10分鐘。
發燒。狐S鱔養殖密度過高,體表粘液在水中積聚發酵,使水溫驟升,溶氧降低引起發病。癥狀:病鱔在池內表現不安,相互纏繞,體有粘液脫落,池水粘性增加,頭部膨脹,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降低養殖密度,更換池水或在當內拱養少量泥鰍,以便吃掉殘餌,防止鱔魚纏繞,維持良好水質。發病后可用0.7%濃度的硫酸銅液,按每立方米水體5毫升的用量潑灑全池。
敵害防治:有鼠、鳥、蛇、貓和某些兇犯魚類(鯉魚等)及家禽、家畜。一般采用捕捉或驅趕的辦法清除。
七、捕撈技術
捕撈方法比較簡單,少量捕捉,可用鱔籠誘捕;大量捕捉,可用夏花網牽捕,牽捕時將水生植物和淤泥一起圍在網內,起網時先將植物取出,再將淤泥洗凈,一般牽捕1-2網,即可將大部 分鱔魚捕出。如若冬季捕撈,先將池水放干,待池中淤泥干硬后,翻耕底泥,將鱔魚翻出揀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