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水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導致銷售困難,價格下降,養魚戶的養殖經濟效益普遍降低。如何提高養殖效益?建議積極調整品種結構。
套養吃魚的品種 即在同一口池塘中適當套養一些肉食性魚類,如鱖魚、烏鱧(黑魚)、加州鱸魚、鲇魚等,利用這些魚類既可以清除池塘里的經濟價值低的小型野雜魚類,將它們轉化為優質水產品,又為放養魚類減少了爭食、爭氧對象,提高養殖魚的產量。一般每畝水面可套養肉食性魚類10-30尾,在不增加投餌的情況下,可增加優質魚類10公斤左右,增加產值150-200元。
主養怕冷的品種 即養熱帶魚、蝦,如羅非魚、淡水白鯧、巴西鯛以及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等,這些品種肉質較好,有的顏色艷麗,可做垂釣對象,養殖條件要求不高,既可單養,也可混養,養殖周期短,見效快。
混養長腿的品種 即實行鱉(甲魚)、烏龜、河蟹、青蝦、牛蛙、美國青蛙等與魚類混養,既可以魚為主,也可以鱉、蟹、蝦等為主。如以魚為主,每畝混養幾十只甲魚,利用池內小雜魚,再補充一些飼料,可產甲魚10-20公斤是容易辦到的。
精養“絕后”的品種 即引進養殖湘云鯽、湘云鯉等三倍體魚類。因這些魚類不能繁殖后代,具有生長快、肉嫩味美等優點,而且在較低的溫度下(5℃)即可攝食,相對延長了生長期,產量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