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驗通過為期90天的生長試驗評估不同飼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對草魚幼魚生長、飼料利用和全魚生化組成的影響。配制了六組實用飼料,包括2種不同可消化蛋白水平(P1:33%和P2:37%)和3種不同脂肪水平(L1:4%、L2:6%和L3:8%)。每天投喂3次,均為飽食投喂。實驗結果表明:投喂不同飼料組的草魚增重率(387-594%)、特定生長率(1.7-2.1%)、攝食量(46.1-51.4g/尾魚)、飼料系數(1.2-1.7)、蛋白質效率(1.6-2.4)、肝體比(3-3.2%)、蛋白消化率(87.4-93.5%)、脂肪消化率(91.1-97.6%)和能量消化率(87.6-93.5%)以及全魚脂肪含量(16.6-18.6%)均有顯著差異。P1L2組的草魚生長性能、飼料系數、蛋白質效率、攝食量、蛋白、脂肪和能量消化率都顯著高于其它各組(P<0.05)。這些結果表明P1L2組飼料更適于草魚的生長。當脂肪水平提高到6%時,由于脂肪對蛋白具有節約作用而使蛋白利用率明顯提高。根據這些結果可得到如下結論:草魚幼魚實用飼料的營養水平達到33%的可消化蛋白、6%的脂肪和10.7 kJ/g的消化能時更適于其生長和飼料利用。
前言
眾所周知,相對于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魚類優先利用蛋白質供能。但是,無論從營養、環境還是經濟的角度,都應該提高飼料蛋白質在機體的保留率,降低其作為能量消耗。Sargent et al.(1999)研究表明,增加飼料脂肪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飼料利用率。
據報道,飼料中的脂肪具有蛋白節約效應,減少蛋白質作為能量消耗(NRC, 1992; Vargara et al., 1996),從而減少有機物和氮排放(Du et al., 2005)。然而也有學者發現,這種蛋白節約效應在有些魚類中并不存在(Danielssen and Hjertnes, 1993)。目前在三文魚養殖中,高脂飼料是被普遍使用的。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在某些魚類中,多余的飼料脂肪會對生長起負面作用并降低攝食量和營養物質的利用率,導致脂肪在內臟和魚體中積累(Shiau and Huang, 1990)。飼料中的脂肪過多不僅會抑制魚類脂肪的合成,而且會降低魚類消化和吸收脂肪的能力(Sargent et al., 1999)。因此,為了獲得最大生長和最佳的飼料系數,合理的可消化蛋白和可消化脂肪的比值有很有必要的(Takeuchi et al., 1978)。
草魚是典型的草食性無胃魚,在自然環境中主要攝食水草。在水產養殖業中,草魚具有很長的養殖歷史,是中國內陸淡水養殖中最主要的養殖品種之一。雖然草魚的營養學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Dabrowski, 1977; Law, 1986; Cai et al., 2005),但關于其幼魚最佳的蛋白和脂肪需求水平的報道卻一直不多。只在蛋白質(Dabrowski, 1977)、脂肪(Du et al., 2005)和能量(Carter and Brafield, 1991; Cui et al., 1992)營養學方面有過研究。為了使草魚在水產養殖過程中達到最佳的生長速度,確定其蛋白質和脂肪的需求量十分必要。考慮到有鰭魚類飼料的蛋白質部分通常占最大的成本,我們把目標定為在達到最大的生長和存活率的同時降低蛋白水平。
本實驗研究了飼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對草魚生長、飼料利用、體組成、營養物質和能量消化率的影響,并推薦了適宜的草魚蛋白和脂肪需求量。
材料與方法
該實驗在土耳其埃拉擇省的菲拉特大學的魚類營養研究室進行。本實驗共配制了六組飼料,設兩個可消化蛋白水平(P1:33%和P2:37%),在每個蛋白水平下分別設三個脂肪水平(L1:4%,L2:6%和L3:8%)(表1)。飼料原料購于本地飼料廠(土耳其埃拉擇省Oz Uger飼料企業),氧化鉻(標記物質)購自Merck公司,維生素和礦物質預混料來自Roche 公司。所有飼料原料先經過粉碎達到500 µm的細度,之后加蒸餾水進行機械混合,再經手工制粒成3 mm粒徑的顆粒料,在70℃下經過12小時烘干后,放置于聚乙烯袋中,保存在4℃環境下直至使用(Cai et al., 2005)。
每組飼料隨機分配三個圓錐形水族箱(50L),每個水族箱放養30尾草魚幼魚,平均體重為7.1±0.1g。每天從09:00到18:00飽食投喂三次,每次間隔為4小時,為期90天。實驗期間采用自然光照。水族箱采用淡水流水系統,水流速度為250ml/min,水溫為26±2℃,溶氧7.0±0.4mg/L,pH值為7.2±0.2。
在實驗結束后,所有魚均被稱重并計算每箱的平均體重。在收集糞便前,先投喂實驗飼料7天進行馴化。開始收集糞便時,先在投喂后一小時把所有箱中存在的殘餌和糞便吸除,在此之后和下一次投喂前的時間段里以虹吸法收集糞便。在此期間,為了盡量減少糞便營養物質的損失,每個缸至少要虹吸兩次。糞便樣品經濾紙過濾后,在105℃下干燥12小時。每個箱收集的糞便均獨立檢測營養素和能量消化率(Windell et al., 1978)。
全魚在粉碎均勻后進行營養組成的檢測。干物質、蛋白、脂肪、纖維和灰分都采用標準方法檢測(AOAC, 2000)。實驗飼料和糞便樣品的氧化鉻成分通過酸水解測定(Furukawa and Tsukahara, 1966)。干物質在65℃下烘24小時測定,粗蛋白(%N×6.25)由凱式定氮法測定,脂肪由索式抽提法測定,無氮浸出物(NFE)由100減去蛋白、脂肪、灰分和纖維計算得到,總能由絕熱能量計測定。
對照組和實驗組的表現消化率根據cho和slinger(1979)的公式計算。
ADC%=100×[1-(F/D)×(Fi/Di)]
以上公式中ADC%表示表觀消化率,F表示糞便的營養素或能量含量,D表示飼料的營養素或能量含量,Di表示飼料中的鉻含量,Fi表示糞便的鉻含量。
數據為平均值±標準誤,數據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用Duncan’s 多重比較對均值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當P<0.05時為顯著性差異。對飼料和全魚的脂肪含量進行相關性分析。所采用的軟件為SPSS 10.1。
結果
實驗期間草魚幼魚均能正常攝食各組實驗飼料,所有組別的存活率均為100%,也沒有出現體表病理狀況。各組的特定生長率(SGR)數據表明每天的體重增加平均高于1.7%。P1L1組的增重率(387%)和SGR(1.7%)都顯著低于其它組別。但是,在可消化蛋白為33%的組中,當飼料脂肪水平升高時,增重率和SGR都顯著增加。飼料系數(FCR)在1.7-1.2之間,其中P1L2組(33%可消化蛋白、6%脂肪和10.7KJ/g消化能)的FCR顯著低于其它各組(P<0.05)。蛋白質效率(PER)與FCR的趨勢相反(表2)。
攝食不同組別飼料的全魚蛋白、纖維、灰分或總能水平均沒有顯著差異(表3)。但在飼料脂肪水平由4%升高到8%時,全魚脂肪水平顯著增加(P<0.05)。全魚脂肪水平與飼料脂肪含量呈現極顯著正相關性(R=0.926,P<0.01)。
表4顯示,P1L2組的蛋白、脂肪和能量消化率最高,P2L3組最低(P<0.05)。但是,不同實驗組的干物質、纖維、灰分和無氮浸出物(NFE)消化率沒有顯著差異(表4)。
討論
之前的研究表明:草魚幼魚飼料的粗蛋白適宜水平在35-43%(Dabrowski,1977; Du et al., 2005)。本實驗中各飼料組的粗蛋白水平在35%到40%(可消化蛋白水平在33%到37%),在上述范圍內。
各組草魚的平均SGR水平很高(>1.7%)。將飼料脂肪水平由4%提高到6%可使可消化蛋白水平由37%(P2L1組)降低到33%(P1L2組),并且不影響SGR和FCR。同樣,在蛋白水平為33%的各飼料組中,脂肪水平的增加可提高生長性能和飼料利用率,這表明飼料蛋白已充分用于生長而非能量消耗,可見,脂肪提供的能量節約了蛋白。本實驗中草魚的PER數據可以支持這種說法,因為PER隨著飼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呈現出升高的趨勢;在33%蛋白不同能量水平的各組中,該現象更為顯著。
脂肪的節約蛋白作用在許多淡水魚和海水肉食性硬骨魚類中都得到了證實(Vergara et al., 1996)。因脂肪節約蛋白作用而使魚類生長顯著提高,在金頭海鯛(Vergara et al., 1996)、虹鱒(Takuechi et al., 1978)中已有報道。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在大鯪鲆幼魚(Danielssen and Hjertnes, 1993)和草魚(Du et al., 2005)中體增重與飼料脂肪水平無關。Peres和Oliva-Teles (1999)認為這種蛋白節約效應的缺乏可能與飼料高蛋白水平有關,根據Dias et al. (1998)的研究,海鱸飼料脂肪由10%增加到18%時,只有低蛋白時才能出現蛋白節約效應。同樣,本實驗中只有在飼料蛋白水平相對較低(33%)情況下,蛋白利用率才隨脂肪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在最適脂肪水平(6%)下,蛋白節約效應最佳。
全魚體組成表明,飼料脂肪水平與魚體脂肪含量呈正相關,這與其它許多魚類中的研究結果都類似(Vergara et al., 1996)。草魚的體脂肪隨飼料脂肪的升高而升高,說明其在體內中儲存了脂肪。該結果在金頭海鯛(Vergara et al., 1996)和草魚(Du et al., 2005)之前的研究中也有發現。因此,對許多魚類而言,要增加飼料的脂肪含量都需要謹慎考慮,因為很容易導致魚體脂肪沉積。
本實驗發現P1L1、P1L2和P2L1組的草魚蛋白消化率(93-93.5%)高于Law(1986)投喂38%蛋白的商品飼料的草魚消化率水平(90%)。但是,所有組別的脂肪(91.1-97.6%)和能量(87.6-93.5%)消化率都低于Law(1986)的結果(脂肪100%和能量98%)。本實驗中,當飼料脂肪水平提高到8%時,蛋白、脂肪和能量消化率都顯著降低,這很可能是生長性能降低的原因之一。然而,Hernandez et al. (2001)研究表明當尖吻鯛(Diplodus puntazzo)飼料脂肪水平升高時,蛋白的消化率并沒有降低,反而脂肪的消化率提高了。因此,對于不同魚類而言,攝食高脂飼料對蛋白和脂肪的消化率的影響可能因品種不同而不同。
結論
總而言之,P1L2組生長性能最大,飼料攝入量、FCR、PER、蛋白消化率、脂肪消化率和能量消化率最高。這些結果表明P1L2組似乎更適于草魚的生長。然而,含37%可消化蛋白的高脂飼料(P2L3組)反而會對草魚的生長性能和蛋白消化率產生負面影響。而且,在低蛋白飼料中脂肪對蛋白的節約效應是有上限的。33%的可消化蛋白、6%的脂肪和10.7KJ/g的可消化能應該是配制草魚幼魚商品飼料的適宜水平。
(原文:Kenan Köprücü. Effects of dietary protein and lipid levels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juvenile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a)[J]. Journal of FisheriesSciences. com, 2012, 6(3): 24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