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部地區多為丘陵地帶,氣候溫暖,水資源豐富,可用于開發水產養殖的土地資源缺乏。水稻田塊以梯形結構為主,農業結構單一,漁業發展滯后。為增加農民漁業經濟收入,瓊中縣漁業行政部門積極探索漁業發展新路子,充分利用區域優勢,創新稻田套養泥鰍模式。經過近兩年的實踐,取得了明顯的經濟及生態效益,F將稻田套養泥鰍的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一、環境條件
田塊大,地勢平坦且連片,保水力好,無滲漏,灌溉用水有保障,易排灌,水質無污染,抗洪抗旱能力強,沙粘質土壤,日光照長,田間道暢通,管理便利。
二、準備工作
1、稻田工程設計
加寬加固田埂,田埂高出水面30-40cm,在稻田周邊挖防洪溝。田塊對稱方向建排灌水口,且與魚溝、魚坑互通,可根據田塊條件挖環形或十字形溝,溝寬35-40cm、深50cm以上,魚坑深60-80cm,溝、坑所占面積不超過田塊總面積的20%。
2、篩選品種
(1)稻種:莖桿堅硬,株型緊湊,葉片窄直不下披、抗倒伏、抗病力強;
(2)泥鰍:養成個體規格大、生長速度快、易捕捉、產量高的臺灣品種。
3、安裝及檢查進排水口
在進排水點設二道防逃口,安裝可控防逃設施,各挖一個寬60cm、深50cm的小坑,以緩解進排水沖力。
三、苗種投放
1、放養密度與個體規格
可分為一次養成與標粗苗種兩個類型,養成類型要求個體重10g以上,畝放養量30-50公斤;標粗類型每畝投放個體全長5cm以上,畝放養量15000-20000尾,體質健壯、無病無傷的苗種。
2、稻田耕種與苗種消毒
采取點播的扦秧方式,稻田按常規用量施足無機肥,秧苗返青后逐漸加深水位即可投苗,投苗時用濃度4%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以殺滅體表寄生蟲及感染水霉。
3、投苗操作
投苗應選擇睛天上午或傍晚前進行,回避高溫及烈日天氣,放苗時將稻田與裝苗器水溫調節相一致,進水口處先少量觀察,無導常后方可全部投放。
四、飼養管理
1、安裝殺蟲燈
為防治水稻病蟲害,按每10畝安裝一臺殺蟲燈,誘殺水稻病蟲害,為泥鰍提供優質的天然餌料,減少農藥的使用。
2、田間施肥與曬田
避免持續烈日高溫期進行,排放水時,田間水位不得低于鰍溝、坑水位。以使用無機肥為主,毎畝用量100-150kg或每畝施用尿素25kg左右,施放時,注意不要撒到溝、坑內;高溫期應同時減少或停喂餌料,觀察泥鰍是否缺氧,如有異常,應及時加注新水,加深水位。
3、農藥使用
選用低毒高效品牌的農藥,早晨露水未干時噴灑,噴藥時要避讓鰍溝地帶,為保障泥鰍的安全,第一次先噴灑田塊的50%,第二次再噴灑其余部分,禁雨天前施藥,施藥期間注意魚活動攝食情況。
4、洪、旱災的防御
洪災是山區梯田養魚的主要威脅,臺風暴雨季節要勤巡視,加高加固田埂,檢查防逃設施,清除進排水口攔網及稻田防洪溝雜物,降低水位。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可視具體情況減少投喂量,要注意由于水位降低而引起泥鰍缺氧及引發其它損失。
5、防止敵害掠殺
在水稻生長早期及水稻收割后,由于撇陽桿葉較少或無撇桿葉,泥鰍容易受到白鷺等其它鳥類、水蛇的掠殺,為此應加高水位,在周邊設置攔鳥網、驅趕鳥類,誘捕水蛇。
6、水位及水質調節
扦秧到分蘗期,為加快水稻生根分蘗,在能滿足鰍魚生存生長的情況下,以保持淺水位為主,此后逐漸加高水位,保障水稻、泥鰍生長需求。水的透明度要求在25-30cm,顯黃綠色,若透明度高于30cm應及時加注新水,毎次加或換水不得超過原田水的二分之一。
7、飼料質量與投喂方法
個體重50g以下的粗蛋白質40%左右、日投餌率8-10%,個體重50g以上的可改投粗蛋白質28%以上的浮水膨化料、日投餌率2-5%。誘食時先將餌料分別撒在溝、坑內,逐漸馴化集中定點,毎天分兩次投喂,水溫高于30℃時應減少投餌量。
8、病害的防控
常見病害為水霉、赤皮病、車輪蟲、小瓜蟲、以防為主,毎月向溝、坑內潑灑一次生石灰,用量為每畝10-15kg或漂白粉1克/m3。
寄生蟲類可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用量分別為0.5g/m3和0.2g/m3。
五、捕撈
以標粗苗種為主的要先備好池子,捕捉前一天停喂餌料,將田水排至溝、坑平面,采取沖水的方法少量多次捕捉,也可用篩絹布制成小型拖網,不論采用何種作業方式應以不損傷魚體為前提。捕捉時間應選擇睛天上午9點或傍晚進行,嚴禁高溫中午或悶熱的天氣作業。排干水后捕獲的剩余部分要在流水處清洗污泥后方可放入暫養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