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親蝦消毒方法欠妥。常規的消毒方法是用濃度為3%的鹽水浸泡小龍蝦親蝦,這對帶水運輸的親蝦來說是正確的。但對離水運輸的親蝦而言,用鹽水進行消毒將加重其脫水癥狀,不利于放養成活率的提高。建議用高錳酸鉀溶液替代鹽水對親蝦進行消毒。
二、親蝦放養時間不當。目前生產上小龍蝦苗種的來源基本是相同的,即投放親蝦自繁或購買蝦苗放養。部分養殖戶在制訂親蝦放養和苗種生產方案時常會出現一些不當之處,如在上半年放養野生親蝦進行蝦苗繁殖等。
小龍蝦交配與產卵的適宜水溫為12-33℃,雖然3-5月份的水溫已達到產卵要求,但5月份之前的親蝦性腺尚未發育成熟,此期小龍蝦只交配不產卵,蝦卵需經4-6個月的發育后才能進入Ⅳ期末,因此上半年放養的親蝦在下半年才能繁育蝦苗。
在自然條件下,小龍蝦的產卵和孵苗高峰期大多在9-11月,蝦卵經9-15天的孵化,即可孵出蝦苗。在華東地區80%以上的蝦苗在10-12月份孵出,因此只要在8-10月份投放親蝦,就可以通過自然繁殖培育出供養殖所用的蝦苗。解剖小龍蝦親蝦可知,3月份有部分雌蝦的卵巢已發育至Ⅱ-Ⅲ期,通過投喂優質飼料和提升越冬水溫,能加快雌蝦的性腺發育速度,并實現提前產卵和孵苗。因此將親蝦的溫室越冬技術與池塘養殖及稻田養殖相結合,可形成新的養殖模式,有利于小龍蝦養殖產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大量施肥造成水草死亡。一些養殖戶認為水草主要起隱蔽作用,其飼料作用不如浮游生物重要,因而當水中浮游生物數量減少時,往往通過施肥的方式加以調節,池水透明度因此大幅度下降。當池水透明度降至30厘米以下時,池中的水草因光合作用受阻而難以生存。水草死亡不僅減少了蝦苗的飼料來源,還會導致水體自凈能力下降和水環境惡化,最終使生物飼料培育效率及飼料利用率降低。這種養殖方式不但生態效應差,而且最終還將影響小龍蝦養殖產量和效益。因此在小龍蝦養殖過程中應對水草的種植和利用予以足夠的重視。
四、對魚蝦混養的互利作用認識不足。小龍蝦與魚混養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養殖模式,這是因為魚蝦混養可以互利共存,魚吃剩的殘餌和排泄物均可被小龍蝦利用,減少飼料浪費,不僅降低生產成本,而且可以減少對水體的污染。因此利用小龍蝦的攝食特性開展魚蝦混養,可以達到互利共生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養殖效益的提高。
五、對小龍蝦自相殘殺特性認識不足。小龍蝦的自相殘殺特性是阻礙養殖產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試驗表明,親蝦對幼體和幼蝦的殘食率較低,這與親蝦具有護幼特性有關,而親蝦對大規格蝦苗的殘殺率則較高。除此之外,幼蝦之間的自相殘殺率遠高于成蝦對幼蝦的殘殺,尤其是大規格蝦苗對幼蝦的殘食率高達60%以上。因此大規格蝦苗及幼蝦間的自相殘殺行為是影響蝦苗成活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生產中應重視人工隱蔽物的設置,如投放水草、石棉瓦、塑料管和竹筒等供蝦苗和成蝦棲息與隱蔽,可起到降低自相殘殺率和提高養殖產量的作用。
六、盲目施肥造成水質惡化。目前小龍蝦養殖大多采用肥水的方式培育浮游生物飼料,所施的肥料以有機肥和復合肥居多。但施肥后水體極易缺氧,同時水體透明度的下降導致水草死亡和腐爛,并導致水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合理的施肥方式是將有機肥埋入底泥中,并在池坡適量堆肥,這樣可培育出大量底棲生物供親蝦和蝦苗攝食。水體要求肥度適中,透明度為30-40厘米。當水草生長旺盛時,透明度可提高至60厘米以上。夏季水溫較高,合理施肥可防止蝦苗缺氧和養殖環境惡化,因此目前全池潑灑的施肥方式應當予以改變。
七、不注意及時換水。一些養殖戶認為小龍蝦可以在污水溝中生存,對水質要求不高。事實上,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水質污染是小龍蝦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適量換水不但有利于改善水質,而且可以刺激小龍蝦蛻殼,有利于加快生長速度和提高產量。但過于頻繁的換水也會增加電費或油費支出。合理的方法是:高溫季節每半個月換水1-2次,每次換水1/4左右。若水質狀況較差,可以施生物有機肥替代普通有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