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病害防治已成為一項不可忽視的工作,正確識別和防治魚病變得尤為重要。就此將幾種體表均有白點癥狀,但不是由同種病原體引起的魚病的識別和 防治方法作簡單介紹。
一、白皮病
1.病原 病原體是白皮假單孢菌。發病初期,魚的尾柄處發白,隨著病情發展,迅速擴展蔓延,直致背鰭基部后面的體表全部發白,嚴重的病魚尾鰭爛掉或殘缺不全,其頭部向下,尾部向上,與水面垂直,時而作掙扎狀游動,時而懸掛于水中,不久即死亡。
2.診斷 魚苗夏花自背鰭基部以后的體表發白,鏡檢有大量桿菌者,即可初步診斷為患白皮病。
3.預防和治療 (1)徹底清塘。(2)捕撈運輸放養時應盡量避免魚體受傷,發現體表有寄生蟲寄生時,要及時殺滅。(3)夏花應及時分塘。(4)加強飼養管理,保持優良水質,增強魚體抵抗力。(5)用氯制劑按用量全池潑灑1~2次。
二、打粉病(卵甲藻病)
1.病原 病原體是嗜酸性卵甲藻。發病的魚種最初在池中擁擠成團或在水面形成幾個環游不息的小圈,病魚體表粘液增多,在背鰭尾鰭及背部先后出現白點。隨著病情的發展,白點逐漸蔓延至尾柄魚體兩側頭部及鰓內,用肉眼驟然看去,略似小瓜蟲病的癥狀,但仔細觀察,該病的白點之間有紅色充血斑點,尾部特別明顯。后期病魚食欲減退,游動遲緩,不時呆浮水面,魚體上白點連片重疊,像裹了一層米粉,故有“打粉病”之稱。
2.預防和治療 (1)魚池用生石灰消毒既能殺滅嗜酸性卵甲藻,又能使池水調成微堿性,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2)發病魚池要及早定期遍灑生石灰,使池水調到pH值為8左右時,便可治療此病。切忌用硫酸銅,否則會造成病魚大批死亡。
三、小瓜蟲病
1.病原 病原體是小瓜蟲。小瓜蟲寄生處形成1毫米以下的小白點,故叫白點病。當病情嚴重時,軀干頭鰭口腔等處都布滿小白點,有時眼角膜上也有小白點,并同時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爛、脫落甚至蛀鰭瞎眼;病魚體色發黑消瘦,游動異常,將魚體與固體物摩擦,最后病魚呼吸困難而死。
2.診斷 用顯微鏡進行檢查,若沒有顯微鏡,可將有小白點的鰭剪下,放在盛有水的白瓷盤中,在光線好的地方,用2枚針輕輕將白點的膜挑破,連續多挑幾個,如看到有小蟲滾出在水中游動,即可作出診斷。
3.預防和治療 (1)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環境,增強魚體抵抗力。(2)清除池底過多淤泥,用生石灰或漂白粉進行消毒。(3)全池潑灑15×10-6~25×10-6濃度福爾馬林液,隔天遍灑1次,共潑藥2~3次。(4)亞甲基藍全池遍灑達2×10-6濃度,1周后換水。(5)用生姜和辣椒粉(2∶3)合劑按2.5克/立方米水煮后全池潑灑。(6)用中藥檳榔制劑按用量潑灑和內服也有一定效果。
四、痘瘡病
1.病原 病原體是痘瘡病毒。特征雖與小瓜蟲相似,但在顯微鏡下看不到病原體。早期病魚的體表出現小的斑點,以后變厚、增大,其形狀及大小各異,直徑可從1厘米左右到數厘米或更大些,顏色為淺乳白色,奶油色以至褐色,在血管分布處則呈桃紅色。
2.預防和治療 (1)加強綜合預防措施,嚴格執行檢疫制度。(2)升高水溫適當稀養也有預防效果。
五、微孢子蟲病
1.病原 病原體是微孢子蟲。病魚體表皮膚上有白色圓形胞囊,內部器官無論是脂肪組織或其他器官亦為白色胞囊,生殖腺上則更具明顯的白點。
2.診斷 根據癥狀及流行情況進行初步診斷,剪取患部組織或刮取胞囊內容物鏡檢。
3.預防和治療 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進行如下預防方法:(1)清除池底過多淤泥,并用生石灰徹底消毒。(2)加強飼養管理,增強魚體抵抗力。(3)放養的魚種用1×10-6~2×10-6濃度的晶體敵百蟲液浸泡消毒。(4)發現病體應及時清除,煮熟后當飼料或深埋在遠離水源的地方。(5)全池遍灑和內服晶體敵百蟲多次可減輕病情。(6)敵百蟲和面堿合劑1∶0.6,每畝用0.5公斤敵百蟲配350克面堿完全溶解后全池潑灑也有一定效果。但此種方法要密切注意池塘變化及魚類活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