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讀者來電話反映,自己培育的泥鰍苗種成活率不足20%,不能滿足生產和市場的需求。他問:泥鰍苗種的成活率一般有多少?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苗種成活率?記者采訪了蘇州大學水產研究所的凌去非教授了解情況。
泥鰍自然繁殖產卵率低,且產出的卵容易被親鰍吃掉,收集天然泥鰍的受精卵很不方便,操作難度大。那人工培育泥鰍苗種成活率一般有多少呢?凌去非介紹說,如果把握好了泥鰍仔魚早期的開口飼料關和早期池塘水體溶氧關,一般培育泥鰍仔魚的成活率可達到60%左右。
人工培育泥鰍苗種時為防止親鰍攝食受精卵,應及時將受精卵收集在一個無污染、容積相對較大的塑料桶內集中孵化,受精卵的孵化密度為400~500粒/升。并在孵化桶內放一個充氣石,連續充氣,在20~25℃的水溫條件下,受精卵經過25~30個小時即可出膜,一般出苗率可達到80%左右。凌去非說,泥鰍苗種的培育一般在5—6月份進行,主要促進已經出卵的泥鰍仔魚攝食生長,在投放仔魚前每畝投放500公斤腐熟的糞肥肥水,培育天然飼料。一般每畝投放泥鰍仔魚15萬~20萬尾,全池潑灑豆漿一方面作為泥鰍仔魚適口的開口料,另一方面肥水培育輪蟲,為仔魚生長提供天然豐富的飼料。培育泥鰍苗種的初期對水體溶氧要求很高,一般水體溶氧量應達到4~5毫克/升,控制池水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泥鰍仔魚一般經7~10天的培育即可轉入其他池塘分開養殖。
近日,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王玉新主任主持的“大鱗泥鰍人工育苗及無公害養殖技術研究”項目,泥鰍苗的成活率達到了70%以上,王玉新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該項目主要采用的是網箱親鰍產卵,產卵結束后將親魚取出,將網箱放入有微流水的水泥池中孵化,一般水溫越高,泥鰍出苗率就越高。泥鰍出苗后除以前期肥水產生的浮游動物為飼料外,還可補充投喂雞蛋黃作開口飼料,一般經4~5天,泥鰍苗能正常游泳時即可分散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