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健康養殖基地環境要求包括所在地位置和水源、水質、底質。
泥鰍健康養殖場應是生態環境良好,沒有或不直接受工業“三廢”及農業、城鎮生活、醫療廢棄物污染的水域和地域;在養殖地區域內及期上風向、養殖用水源上游,沒有對場地環境構成威脅的污染源(包括工業“三廢”農業廢棄物、醫療機構污水及廢棄物、城市垃圾和生活污水等)。
1.底質是要求
養殖場底質要求無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無大型植物碎屑和動物尸體;底質呈自然結構,無異色、異臭。
2.水質要求及養殖廢水處理
水是泥鰍生存的主要場所,在這里泥鰍將度過從繁殖、生長到收獲、死亡的整個一生。一切有益或有害的影響,都必須經由水為介質,改變水質,才能影響泥鰍的生長發育狀況。反映水質情況的因子主要有:水體透度,水色,水溫,溶解氧,PH,氨、亞硝酸鹽和硫化氫含量。
養殖用水要滿足泥鰍多方面的需要,除了要有足夠的水量之外,還要具備相應的水質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含適量的溶解鹽類;溶氧豐富,幾乎達到飽和;含適量植物營養物質及有機物質;不含有毒物;PH在7左右。我國漁業水質標準規定,一晝夜16小時以上溶氧必須大于5毫克/升,其余任何時候 不得低于3毫克/升。泥鰍的生長好壞和水中溶氧量呈正比,水中溶氧量高時,泥鰍攝食旺盛。泥鰍的耗氧量也隨著增加,新陳代謝隨之加快,有利于泥鰍的生長。
泥鰍養殖池氧氣的來源,第一是空氣經過水表層以滲透的方式溶入水中;第二是養殖池中的藻類或植物在白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第三是以人工方式,如沖水、增氧機攪動水面以增加水體與空氣接觸面積,來特高水中的溶氧。
養殖后的廢水,有機物含量高,其本身也是引起水域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絕大部分都未經處理直接排放,造成二次污染。不達標的養殖用水和養殖后的廢水必須進行處理,才能用于泥鰍養殖。
養殖用水和廢水的處理方法:養殖用水和廢水處理的目的就是用各種方法將污水中含有污染物質分離出來,或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從而使水質保持潔凈。根據所采取的科學原理和方法不同,可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
(1)養殖用水的物理處理。在養殖用水和廢水中,往往含有較多的懸浮物(如糞便、殘餌等)或其他水生物,為了凈化或保護后續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轉,降低其他設施的處理負荷,都要將這些懸浮或浮游有機物盡可能用簡單的物理方法除去。處理方法包括柵欄、篩網、沉淀、氣浮和過濾等。
(2)養殖用水的化學處理。常用的簡單、經濟、可行的方法是用生石灰進行水質、底質改良。底質常用生石灰以水即潑灑的方法;池水中則以每畝10~15千克生石灰進行化水潑灑,能產生凈化、消毒和改良水質、底質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