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國多數地區遭遇罕見的干旱,給農業生產、尤其是水產養殖生產帶來了非常不利的影響。6月15日進入梅雨期,廣大水產養殖戶在搞好常規生產管理的同時,要謹防發生“旱澇急轉”,應做到:
一、抓好關鍵環節,強化生產管理
汛期要不失時機抓好生產管理,認真做好水質管理和飼料投喂兩方面的工作,定期用環保型藥物防治病害,經常檢查養殖設施,保持水質清爽,提高養殖水產品品質和產量,努力減少損失。
1、強化投餌施肥
應選擇高質量飼料,并根據氣候、水溫、養殖密度和養殖品種體質健康狀況,進行科學投喂,做到定質、定量、定位、定時投喂。及時恢復養殖品種體質,增強抗病能力。主養模式要加強投喂優質飼料,主要投喂營養全面的全價配合飼料,青飼料要新鮮,用清水漂洗。混養模式可每半個月施肥一次,每次每畝施腐熟有機肥300公斤,或施尿素5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增加天然餌料。
2、做好水質管理
新放養的塘口清塘后3—5天,進水提高水位至1米,每畝施500—750公斤有機肥培肥水質。施肥后1星期,水色轉濃,抓緊補放種苗。放種前打一桶養殖水體底層水,放入幾尾魚苗,觀察2小時左右,無異常方可放種苗入池。保持水質清爽和良好的水域環境,保持養殖水體肥、活、嫩、爽,透明度30—40厘米,水色呈黃褐或黃綠色,一天中水色能自動變化。有條件每天開動增氧機2次,下午15—16點開1—2小時,早晨1—8點開5—6小時,保持水體溶解氧充足。堅持早、中、晚巡塘;結合調節水質適時調整池塘水位,觀察水色變化及水產品活動、吃食情況,及時調整投飼量。有條件的地方,可施用生物制劑恢復和增加水域養殖功能,在使用消毒劑后5—7天,向養殖水體施用光合細菌、芽胞桿菌和硝化細菌等微生態劑,改良水質。
3、加強病害防治
“旱澇急轉”前后養殖水體環境因子變化大,加上流急浪大,生物體擦傷易受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要求定期用藥物內服外用相結合進行消毒和防治病害,突擊防治養殖水生動物疫病,加強病害測報和水環境監測,確保災后不發生大的水生動物疫情。
⑴以防為主,防治并重,降低發病率。養殖的魚蝦蟹在消毒的同時,餌料中添加水產多維、大蒜素、免疫多糖等提高防病抗病力,減少疾病的發生。對已發病的養殖水體,應針對不同的養殖品種及癥狀,可選用不同性狀的藥物進行積極的治療,通常情況體外消毒連用2—3次,同時用氟苯尼考等中成藥制成藥餌,連服5—7天。對于精養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的池塘,只能以防病為主,盡量不使用消毒劑,以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等生物制劑穩定、調節水質,防止較大水環境變化,并結合內服對蝦克毒王、免疫多糖等。
⑵防治養殖水生動物疫病。目前正進入高溫季節,養殖水生動物鰓部、體表易發寄生蟲及綜合癥,可綜合選用硫酸銅、菌蟲雙殺、二溴海因、病毒康、中草藥(大黃、黃柏、黃岑等)等。
二、加強生產服務,為漁農民辦實事
搞好生產服務是抗災自救、提高救災效果的保證,水產科技人員要超前、主動進位,為廣大漁農民排憂解難。
1、重視漁業救災工作,耐心細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恢復漁農民生產信心,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因地制宜地組織生產自救,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盡快恢復生產。
2、主動進位服務,水產服務部門人員要深入救災第一線,圍繞養殖模式調整、苗種運輸、種苗繁殖、補救技術、疫病防治及災后強化飼養管理等生產技術關鍵,搞好技術、信息及漁需物資服務,因地制宜地進行漁業技術指導。
3、創新服務方式,結合漁業科技入戶,及時發現并總結漁業救災典型經驗,組織引導示范推廣,認真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努力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