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池塘:要選擇形狀規則,進排水方便,淤泥少,在本地(北方高寒山區)最好是能越冬、易拉網操作的池塘。
二、餌料魚的準備:餌料魚是保證鱖魚夏花下塘成活率的關鍵,餌料魚是否適口是關鍵性的一個問題,餌料魚體長最好小于鱖魚夏花體長的1.52倍,最佳品種依次為草、鯉、魴、鰱、鳙等。
三、苗種的選擇:購置鱖魚夏花菌種時,要選擇本地市場最暢銷的品種,這樣既利于銷售產生的經濟效益又會可觀。標準為規格整齊、體質健壯、活動力強的夏花。
四、適宜的放養密度:放養密度直接影響鱖魚夏花苗種的成活率和魚苗生長,因此必須根據水源、餌料魚的供應量和種類、池塘條件等靈活掌握。在本地(北方高寒山區)一般畝投放量為400600尾。
五、調控孵化水質:鱖魚苗對生態條件的要求較嚴格,主要是對水質方面。在整個魚苗培育階段要求水質清新,溶氧豐富pH 7.0~8.0,無污染。對劍水蚤可用80~90目篩絹嚴格過濾,對水源要每半個月用氯制劑消毒一次.有條件的單位最好建砂濾池,經砂濾池過濾后的水通過水塔直接送人環道。用環道流水培育的方式培育鱖魚苗,放養密度為3萬~5萬尾/m3,這種方式能保證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水體交換量大,無溫層,易于排出一部分污物,一般成活率達到40%。
六、把好開食關:剛孵出的仔魚,全長只有4mm,體重1g左右,在水溫23~37℃時,60~72h后鱖魚苗卵黃囊消失,正處于內源性營養向外源性營養轉變時期。此時的鱖魚苗其消化道雖明顯增大變粗但消化功能弱,體質也最弱,因而在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是及時提供足夠適口的開食餌料。如果當魚苗在稍長時間內不能攝食到餌料魚苗時,其腹部扁平,胃中無食,之后即使再投入餌料魚,鱖魚苗也無力捕捉,從而失去正常的捕食能力,最終死亡。因此,這一時期是提高魚苗成活率的關鍵。從幾種家魚苗的比較結果來看,出膜后約8h的團頭魴苗作為鱖魚苗的開食餌料最為適宜。如用剛孵出的草魚、鳙魚、鰱魚苗投喂,鱖魚有時不能吞食整條魚苗而只能吐出,致使鱖魚苗死亡率上升。孵出2d后的團頭魴苗,由于活力增強,影響鱖魚苗的攝食。投喂餌料魚的數量提高到鱖魚苗的十倍,使鱖魚苗能輕易地攝食到餌料魚苗。
在鱖魚人工繁殖時,因親魚性腺發育成熟度不一致,產卵持續時間需6~8h,在孵化桶內,早出膜與晚出膜的時間相差10~19h,其開食出間也有很大的差異,為了保證不同時期的鱖魚苗均能得到適口魚苗,在其開食 1~3d內,需2~3批次剛出膜的團頭魴苗,以提高其成活率。
七、投喂適合的餌料魚:鱖魚有相互殘食的習性,餌料魚的品種、豐歉、規格以及餌料魚的配套繁殖等對鱖魚的成活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開口餌料魚團頭魴的配套繁殖孵化應安排在鱖魚催產后2~3d催產較適宜,數量為鱖魚苗的2~3倍。鱖魚開食5d左右體形增長,便可投放剛出膜的除了團頭魴的其它家魚苗了,一般只要在鱖魚苗開食2~3d后,催產2~3批家魚如草魚、鳙魚、鯪魚等。通常鰱魚苗的游動較快,不利于鱖魚苗的攝食。
餌料魚的投喂要做到適時、適口、適量。每天早晚投喂一次,每次投喂量為鱖魚苗的 2~3倍。飽食的鱖魚苗,腹部膨大,呈棱形,尾柄微弓,在流水情況下,靠在內壁靜止不動或隨水漂流;饑餓的鱖魚身體扁平,在環道散開覓食。以鱖魚苗飽食為準,餌料魚過多會引起水質變壞,過少會引發其相互殘食。
八、重視魚瘸防治:保證鱖魚苗在體長2cm之前不發生疾病是育苗成敗的首要措施,而這時的鱖魚苗體表無鱗片覆蓋,體質脆弱,很容易被原生動物侵襲,做好每天的疾病預防工作必不可少。從開食前一天開始,每天進行一次常規消毒。用藥時適當降低流水環道的水位,混合潑灑食鹽水(2%~4%)和福爾馬林(40ml/m3),然后單獨潑灑“暴血停” (0.02ml/m3),在開食前一天和開食后兩天還要添加青霉素。此外,餌料魚在投喂時也用食鹽水(2%~4%)浸洗5min。
九、加強培育期間的管理 培育期間,必須嚴格實行精細管理,主要包括:徹底消毒水體,杜絕病原體帶入育苗池;嚴格控制水質,及時排污清潔;適時繁殖餌料魚,注意與鱖魚苗培育要求相銜接;定期向培育池潑灑藥物,切實做好防病工作;隨著鱖魚苗的生長,適時進行分環道培育;轉換環道,配置增養泵,保證其有良好的生長環境。只有抓好育苗培育期間每一環節的管理,鱖魚苗成活率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以上就是在鱖魚育種時得出的幾點經驗,如果養殖戶能夠按照上述的方法進行科學養殖,排除自然因素,鱖魚種的成活率可達到80%一90%,甚至可達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