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殖場地的選擇:菲律賓蛤仔是以發達的斧足挖掘砂泥營穴居生活的。根據這一習性,我們選擇的海區為東灶港灘涂的中低潮海區,該海區退潮時干露時間不超過4小時,底質無污染,地勢平坦,砂多泥少,海水比重為1.012~1.020,風浪不太大,潮流通暢,流速40~100厘米/秒。
2.整埕:先在埕地靠近港道處和潮下帶的邊緣,用芒草筑堤,以防蛤苗流失。堤寬30~40厘米、高約25厘米。大片的灘涂也要用芒草圍堤,隔成數塊,便于管理,而后撿去埕面上的石塊、雜物,用沙填好洼地,整平埕面。底質較硬的蛤埕需要翻整,連續多年養殖的灘涂,底質老化也需要進行翻灘改良。翻灘改良翻整一般要經過翻土、耙土、平涂等步驟。
3.苗種選擇和運輸:我們選擇苗種規格為殼長0.5厘米以上(8000~10000粒/公斤),苗種要求殼色白亮,大小均勻,無破損、健壯、活力強,不含雜質,無臭味。蛤仔苗用海水清洗后再運輸,運輸時,每泡沫箱裝苗25公斤左右,箱與箱之間靠緊,運輸途中保持濕潤,每3小時灑一次海水,防止日曬、雨淋和風干。
4.蛤仔苗播放:播苗季節,依苗種的個體規格大小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我們投放的是白苗,選擇4月中下旬大潮汛期進行播苗。播苗在平潮或潮流緩慢時進行,以免蛤苗流失。播苗密度直接影響到蛤仔的生長速度和產量。播苗量要根據蛤苗個體的大小、潮區的高低和底質條件等因素來決定。蛤苗個體大的,成活率高,可少播;潮區低的,蛤苗攝食時間長,生長快,同時敵害也較多,蛤苗受害率高,應適當多播;底質較硬的埕地,穩定性好,亦可多播。此外,還要根據海區餌料生物的多寡及流速的大小而酌情增減。我們的播苗密度為225公斤/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