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癥狀
根據外部表征和解剖觀察,人為劃分為三種類型,實踐中可能一種或幾種同時發生。充血型:主要表現為體表充血發紅,多發生于下頜、鰓蓋、鰭等部位,有時可發生鱗片脫落。解剖可發現腸道充血,脾、腎、膽囊腫大,肝由正常的紅褐色變成土黃色或灰白色。該類型多為急性發作,短期內即引起魚大批死亡。漁民稱之為“出血病”。腹水型:漁民稱之為“出血性腹水病”。主要表現為鰓蓋及體表局部充血,有時眼眶周圍亦有充血現象,腹部膨大,腹腔內積有淡黃色腹水。肝腫大色淺,上有充血斑點。腎、膽囊腫大,腸充血。平衡失調型:漁民稱之為“打轉病”。病魚體色變黑,游動異常,表現“打轉”癥狀。眼球突出,有的眼球晶體呈白內障狀,甚至脫落。肝腫大,色變淺。該類型為慢性發作。
發病原因
近年來,放養密度和養殖產量大幅度提高,魚病防治工作未得到同步加強。魚池水質老化。生長季節水質調節不及時,水質過濃,透明度過低,池水中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嚴重超標,導致池水老化、水中病原菌大量繁殖。飼料缺乏必需的營養成分,和投喂變質飼料,導致肝、腎等器官發生器質病變,機體抵抗力下降,引起細菌繼發性感染。或是羅非魚長期近親交配,導致其優良遺傳性狀的嚴重退化;或者是雜交培育的羅非魚親本提純復壯的程度不夠,導致其子代雜交品系的羅非魚雄性率不夠,種質退化。而種質退化,勢必造成抗病力減弱;魚種消毒工作重視不夠。隨養殖面積的不斷擴大,各地間引種增多,加之魚種消毒工作不力,導致病菌的大量傳播,引起魚病暴發。甚至有些人損人利己,明知是病魚,也不經處理而賣與他人。病死魚到處亂扔,發病后將池水向外排,導致病原體日益增多,造成交叉感染,以致暴發魚病。
預防措施
放養密度適當,并適量套養花白鰱和彭澤鯽,以起到清除殘餌和調節水質作用。注意水質調節。徹底清塘消毒,清除過多淤泥,運至遠離養殖場地。定期潑灑生石灰,適時換水、加注新水,調節水質,保持水質清新,可減少魚病的發生。注意營養,飼料要衛生。根據季節變化和魚的營養需求,配制營養全面,動植物性餌料合理搭配的人工配合飼料,并做到飼料新鮮適口,不投喂變質飼料、不潔飼料。選擇優質健壯魚種。操作細心,防止魚體受傷。在魚病易發期用藥物定期預防。除用生石灰外,還可用菌毒凈等殺菌藥物掛袋。可將大蒜素等抗菌誘食物摻入飼料中做成藥餌投喂。魚種消毒。用10×10-6高錳酸鉀浸洗10分鐘。病死魚撈出深埋處理。
治療方法
全池潑灑滅毒王150-200g/畝·米,隔天潑灑一次,連用2-3次。投喂藥餌。藥餌配方與添加量為:Vc磷酯0.1%,VA50000IU,VD50000IU,CO-VB0.3%,紅霉素0.1%,土霉素0.3%。連投一周,羅非魚死亡基本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