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鱔池建造
應選擇水源充足,排注水方便,無污染的地方修建鱔池,鱔池壁用紅磚或石塊砌成,水泥漿抹面,并力求保持光滑,鱔池以圓形為佳,每口鱔池面積以10~15?u為宜,便于實行精養,池深60~80cm,池壁上方砌成向內突的防逃檐,池底為黃粘壤土,并夯錘結實,池底應呈鍋底型,排水溝設在池底,排水口設置于池底中央處。根據鱔池的大小,進水管可用直徑為1.8mm的鋼管8~12個,按同一方向(與池壁呈15度的角度)等距安裝在池壁上,高出池底40cm。而溢水口則安裝在池上方,過水面為20cm×30cm,用20目的尼龍絹布做攔柵。新建造的鱔池注滿水,待4~5d排干后重新注入新水,反復2~3次,就可將壁上水泥的堿性消除。
2、鱔苗的選擇與放養
目前,鱔苗主要來源分為誘捕和市場收購,要求選擇體色深黃,并分布黑色斑點,無傷無病、活動正常的苗種。當鱔魚苗種個體規格相差懸殊時,為防止大吃小的現象發生,將鱔苗種按大、中、小3個級別進行篩選,分別放入池中分級飼養。放養前需用3%食鹽水浸洗鱔苗體表10min。放養量為8~10kg/m3,結合混養少量泥鰍,既能起到清除池內殘餌,又能防止黃鱔的發燒病。
3、飼養管理
3.1投餌
鱔苗入池第2天即可開始投餌,鱔魚喜食鮮活蚯蚓、小魚蝦、黃粉蟲、蠶蛹、蛆蟲等動物性餌料,但在正常生產中,如此大量的鮮活餌料難以保證供應。為此必須采取馴食的方法。黃鱔的馴食必須從早期抓起,一般待黃鱔苗種下池20d,對新的生活環境有所適應后,便開始馴食,馴食的具體操作程序是:早期用鮮蚯蚓、黃粉蟲、蠶蛹等絞成肉漿按20%的比例均勻摻拌入甲魚或鰻魚餌料中投喂,馴食前最好停食1~2d,馴食效果更佳。馴食成功后,可逐漸減少動物性餌料的配比,并按照“四定”的科學方法投喂,根據黃鱔具有晚上覓食的生活習性;投餌可在傍晚(下午18~19時)和清晨(5~6時)分2次定時投喂。每次投餌量常可參照池內水溫情況而靈活掌握,當水溫在14~20℃時,投餌量為鱔種體重的3%~5%,當水溫達20~28℃時,投餌量為其體重的7%~10%;在生長旺盛期投餌量一定要滿足黃鱔的攝食需要,譬如傍晚時分投喂的餌料在當晚吃完為好,不要過夜,否則,既浪費餌料,又污染水質;如餌料缺乏會導致黃鱔的相互殘食,影響產量。動物性餌料一定要講究新鮮,人工配合餌料要注意營養的全面,嚴防霉爛變質。每口鱔池可用水泥板作餌料臺2~3個,將餌料投喂于餌料臺上。
3.2水質調節
精養鱔魚,水質調節是關鍵。鱔池的水深保持30cm左右為宜,并要求水質新鮮潔凈,溶氧量充足,ph值6.8~7.8,為調節水質,在養殖初期(即4月初~6月初)每隔3~4d定期更換池水的1/3。6月中旬以后是生長旺盛期,隨著黃鱔個體的增長,攝食量的增加,排泄物的大量沉積,極易污染水質,這期間除定期更換池水外,還要求鱔池保持有常流水,以促其快速生長發育,在更換池水時將進、排水管同時打開(排水管用鋼絲網作攔柵),使池內水體作旋轉流動,將池內一些殘餌及排泄物集中從排水口排出。在夏秋高溫季節,為防止池水突變,于鱔池投放適量的水葫蘆、水浮蓮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并用竹架控制其占池水面的1/3。為調節水體中的ph值,每隔15~20d潑灑0.7g/m3濃度的生石灰漿。
3.3分級飼養
經過1~2個月的飼養,在同一鱔池中,黃鱔的個體就參差不齊,如果繼續同池飼養,勢必會出現大吃小的現象,從而影響成活率,為此要篩選分級養殖。具體操作方法是:將大小不同的鱔魚分級篩選出轉入不同的魚池中,1年經過2~3次的篩選分級飼養,使各個鱔池中黃鱔個體基本趨于一致,經精養育肥黃鱔的商品率可達90%以上。
4、病害防治
4.1發燒病
此病主要是由于放養密度過大,鱔體表面所分泌的大量粘液,使水體中微生物加速分解,而消耗水中溶氧并產生熱量而引發。如病情較為嚴重時,整個池中的鱔魚會纏繞在一起形成一個團塊狀,混養2~3kg泥鰍可減少此病的發生,如發生此病,應立即更換池水,并按每立方水體用大蒜100g+食鹽50g+桑葉150g搗碎成汁均勻潑灑鱔池內,每天2次,連續2~3d。
4.2寄生蟲病
黃鱔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主要有毛細線蟲和棘頭蟲等,它們常常寄生在黃鱔的腸道內,鉆入腸壁或腸粘膜內,破壞腸粘膜,吸取營養,導致引發腸道充血發炎,阻塞腸管,防治方法:按每50kg黃鱔用5g90%晶體敵百蟲混于餌料中投喂,連喂6d即可痊愈。
應選擇水源充足,排注水方便,無污染的地方修建鱔池,鱔池壁用紅磚或石塊砌成,水泥漿抹面,并力求保持光滑,鱔池以圓形為佳,每口鱔池面積以10~15?u為宜,便于實行精養,池深60~80cm,池壁上方砌成向內突的防逃檐,池底為黃粘壤土,并夯錘結實,池底應呈鍋底型,排水溝設在池底,排水口設置于池底中央處。根據鱔池的大小,進水管可用直徑為1.8mm的鋼管8~12個,按同一方向(與池壁呈15度的角度)等距安裝在池壁上,高出池底40cm。而溢水口則安裝在池上方,過水面為20cm×30cm,用20目的尼龍絹布做攔柵。新建造的鱔池注滿水,待4~5d排干后重新注入新水,反復2~3次,就可將壁上水泥的堿性消除。
2、鱔苗的選擇與放養
目前,鱔苗主要來源分為誘捕和市場收購,要求選擇體色深黃,并分布黑色斑點,無傷無病、活動正常的苗種。當鱔魚苗種個體規格相差懸殊時,為防止大吃小的現象發生,將鱔苗種按大、中、小3個級別進行篩選,分別放入池中分級飼養。放養前需用3%食鹽水浸洗鱔苗體表10min。放養量為8~10kg/m3,結合混養少量泥鰍,既能起到清除池內殘餌,又能防止黃鱔的發燒病。
3、飼養管理
3.1投餌
鱔苗入池第2天即可開始投餌,鱔魚喜食鮮活蚯蚓、小魚蝦、黃粉蟲、蠶蛹、蛆蟲等動物性餌料,但在正常生產中,如此大量的鮮活餌料難以保證供應。為此必須采取馴食的方法。黃鱔的馴食必須從早期抓起,一般待黃鱔苗種下池20d,對新的生活環境有所適應后,便開始馴食,馴食的具體操作程序是:早期用鮮蚯蚓、黃粉蟲、蠶蛹等絞成肉漿按20%的比例均勻摻拌入甲魚或鰻魚餌料中投喂,馴食前最好停食1~2d,馴食效果更佳。馴食成功后,可逐漸減少動物性餌料的配比,并按照“四定”的科學方法投喂,根據黃鱔具有晚上覓食的生活習性;投餌可在傍晚(下午18~19時)和清晨(5~6時)分2次定時投喂。每次投餌量常可參照池內水溫情況而靈活掌握,當水溫在14~20℃時,投餌量為鱔種體重的3%~5%,當水溫達20~28℃時,投餌量為其體重的7%~10%;在生長旺盛期投餌量一定要滿足黃鱔的攝食需要,譬如傍晚時分投喂的餌料在當晚吃完為好,不要過夜,否則,既浪費餌料,又污染水質;如餌料缺乏會導致黃鱔的相互殘食,影響產量。動物性餌料一定要講究新鮮,人工配合餌料要注意營養的全面,嚴防霉爛變質。每口鱔池可用水泥板作餌料臺2~3個,將餌料投喂于餌料臺上。
3.2水質調節
精養鱔魚,水質調節是關鍵。鱔池的水深保持30cm左右為宜,并要求水質新鮮潔凈,溶氧量充足,ph值6.8~7.8,為調節水質,在養殖初期(即4月初~6月初)每隔3~4d定期更換池水的1/3。6月中旬以后是生長旺盛期,隨著黃鱔個體的增長,攝食量的增加,排泄物的大量沉積,極易污染水質,這期間除定期更換池水外,還要求鱔池保持有常流水,以促其快速生長發育,在更換池水時將進、排水管同時打開(排水管用鋼絲網作攔柵),使池內水體作旋轉流動,將池內一些殘餌及排泄物集中從排水口排出。在夏秋高溫季節,為防止池水突變,于鱔池投放適量的水葫蘆、水浮蓮或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并用竹架控制其占池水面的1/3。為調節水體中的ph值,每隔15~20d潑灑0.7g/m3濃度的生石灰漿。
3.3分級飼養
經過1~2個月的飼養,在同一鱔池中,黃鱔的個體就參差不齊,如果繼續同池飼養,勢必會出現大吃小的現象,從而影響成活率,為此要篩選分級養殖。具體操作方法是:將大小不同的鱔魚分級篩選出轉入不同的魚池中,1年經過2~3次的篩選分級飼養,使各個鱔池中黃鱔個體基本趨于一致,經精養育肥黃鱔的商品率可達90%以上。
4、病害防治
4.1發燒病
此病主要是由于放養密度過大,鱔體表面所分泌的大量粘液,使水體中微生物加速分解,而消耗水中溶氧并產生熱量而引發。如病情較為嚴重時,整個池中的鱔魚會纏繞在一起形成一個團塊狀,混養2~3kg泥鰍可減少此病的發生,如發生此病,應立即更換池水,并按每立方水體用大蒜100g+食鹽50g+桑葉150g搗碎成汁均勻潑灑鱔池內,每天2次,連續2~3d。
4.2寄生蟲病
黃鱔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主要有毛細線蟲和棘頭蟲等,它們常常寄生在黃鱔的腸道內,鉆入腸壁或腸粘膜內,破壞腸粘膜,吸取營養,導致引發腸道充血發炎,阻塞腸管,防治方法:按每50kg黃鱔用5g90%晶體敵百蟲混于餌料中投喂,連喂6d即可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