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此病主要是由異形碘泡蟲大量寄生引起的,主要發生在鰱、鳙上,主養的鯉魚也有死亡。病原寄生在鰱、鳙、鯉的鰓絲上,破壞鰓部組織,造成鰓絲局部或全部壞死,但危害最大的是鰱、鳙的苗種。發病季節為5月~8月,6月~7月為發病高峰季節,病魚的大批死亡往往發生于氣壓較低、水質轉壞、水中溶氧不足等情況。
二、發病癥狀
病魚體表較黑,身體瘦弱,常常頭大尾小。死魚體表往往沒有明顯的出血現象,僅鰓蓋側緣部分充血。翻開病魚鰓蓋,可見鰓絲呈暗紅色或呈貧血狀,鰓絲端部肉眼可見許多白色點狀或顆粒狀胞囊,鰓絲上沾有污泥,呈“花鰓”癥狀,鰓絲黏液增多,嚴重的病魚常伴有腸炎等并發癥。
三、防治方法
對其中一家發病魚塘進行了詳細診斷,情況如下:水體指標:pH8.3;氨氮:0.3毫克/升;亞硝酸鹽:>毫克/升;藻相:以綠藻為主,少量隱藻,水質較瘦。目檢:魚體體表沒有明顯的充血癥狀,僅鰓蓋側緣部分充血,鱗片完整。鰓部鏡檢:鰓絲呈暗紅色,鰓絲端部有許多象米粒般的白色點狀胞囊。取下胞囊,蓋玻片壓碎,在160倍顯微鏡下可看到許多孢子,孢子殼面觀為卵圓形,卵形或橢圓形,前端有兩個大小不等的梨形極囊,嗜碘泡明顯,由此可確診為異形碘泡蟲。
解剖:剖開魚腹,部分鯉魚腸壁局部充血發炎,腸道無食。問診:通過詢問養殖戶得知,死魚持續時間較長。死魚數量由幾條發展到幾十條甚至上百條,死亡品種主要是鰱、鳙,后期鯉魚也有部分死亡。養殖戶前期發現少量鰱、鳙死亡以為是爆發性出血病,先后潑灑過一些殺菌藥品,死魚有所減少但鰱、鳙仍有不斷死亡,后期由于持續高溫,病情有所加重。
經過以上診斷分析及問診,可確診為異形碘泡蟲大量寄生引起鰱、鳙及部分鯉魚死亡。針對以上情況用藥如下,第一天1米水深畝用50毫升水孢靈全池潑灑,第二天1米水深畝用200毫升暴血晴(苯扎溴銨溶液)全池潑灑,情況嚴重的需再用一次水孢靈。
對于鯉魚等吃食魚除外潑殺蟲藥外還應同時內服孢子蟲藥,通過魚體自身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將藥物成分帶到鰓部以殺滅孢子。因此,同時內服多子孢蟲散(百部貫眾散)加原生孢蟲粉(地克珠利預混劑)與菌多殺星(恩諾殺星粉)拌餌投喂,一日兩次,連喂5天~7天,病情嚴重的需再喂一個療程。
經過以上方法治療,鰱、鳙死亡明顯減少,一到兩個療程后,鯉魚也基本停止死亡。
四、小結與討論
此病主要發生在鰱、鳙上,近年來在鯉魚上也有發生,前期死亡品種主要是鰱、鳙,許多漁民以為是出血病造成的,因此容易誤診。本病與出血病最大的區別有兩點,一是此病造成的死魚前期體表沒有大面積的出血現象;二是本病發病持續時間較長,死魚數量由少到多,而出血病發病時間短,來勢兇猛往往短時間內造成大面積死魚。但進一步確診還需要取鰓絲鏡檢。
本病在前期死魚數量較少,但隨著病情的發展,加上環境條件突變及并發癥等因素往往會造成大量死魚。漁民應根據實際檢查情況對癥用藥,切莫隨意濫用藥品,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