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鯽以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而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銀鯽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養殖技術簡單,養殖效益好,是一種優良的養殖品種,其養殖面積呈逐步擴大的趨勢。近幾年來,在銀鯽養殖過程中,由于顆粒飼料的大量使用,養殖密度的不斷提高,養殖環境的不斷惡化,其養殖過程中的疾病也越來越多,肝膽病便是其中危害較大的一種。本站通過多年養殖銀鯽的經驗,總結了一套銀鯽肝膽病的防治技術,愿與同行們共同探索。
一、發病癥狀及特點
病魚魚體發黑,消瘦,大多離群獨游于水面、岸邊或下風口處。投餌時不吃料。剖開腹部,肝臟呈土黃色,顏色變淡或蒼白,呈花斑狀。用手捏易碎,放入水中易散開。肝囊腫大,膽壁變薄,膽汁呈墨綠色,腸道內無食或少食。病魚反應遲鈍,離水后不久便死亡。
該病一般多發于5月~7月,7月份為發病高峰期,以個體體重50g~250g的發病率較高。
二、 發病原因
銀鯽肝膽病的危害較大,引起肝膽病的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顆粒飼料的過量投喂。顆粒飼料的營養成分含量一般較高,投喂過量的顆粒飼料會增加肝膽負擔,過剩營養累積在魚體內容易誘發肝膽病。
2.種質的退化。由于自然環境的破壞,優質的銀鯽親本種質較為稀少,市售的銀鯽魚種種質大多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導致其抗病力下降。
3.養殖密度不斷提高,養殖環境不斷惡化。由于養殖經濟效益好,為了提高產量,盲目地提高養殖密度,增加了水體環境的壓力,提高了肝膽病的發病率。
4.大量防病藥物的頻繁、超量使用。由于眾多原因,導致養殖過程中疾病增多,而目前在魚病防治上仍以化學藥品為主。在實際養殖過程中,養殖戶頻繁、超量地使用藥物,易造成藥源性的肝損傷。
三、防治對策
銀鯽肝膽病輕則影響其生長速度,導致飼料報酬低;重則導致魚體機能下降,并誘發一系列的并發癥,如爛腮、腸炎、出血病等并發癥,會引起大量死亡,此時危害極大。因此,養殖過程中應重視對肝膽病的防治。
1.預防對于肝膽病仍應堅持“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做好肝病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四個方面:①苗種放養管理。首先,選擇優質的苗種是養殖成功的首要條件;其次是控制放養密度,應控制在1500尾/畝~2000尾/畝,最宜放養密度應控制在1500尾/畝~1800尾/畝,池塘配有增氧機的可適當提高放養密度。②水質管理。銀鯽養殖同樣應貫徹“養魚先養水”這一理念,做好水質管理。苗種放養先養肥水,然后可以用微生態制劑調節水質,要做到水質的“肥、活、嫩、爽”提高飼料利用率,降低魚病的發病率。③飼料管理。銀鯽養殖,飼料投喂應堅持少量多次,魚種階段每天可投喂4次~5次,成魚階段每日投喂4次效果較好,一般投餌率為飽食率的70%。同時,應堅持“三看四定”原則,日投餌率應隨時視“天氣、水、魚”的狀況而調整,堅持“定質、定量、定點、定時”。每天下午4時~5時檢查食臺(或食場)一次,了解魚的攝食情況。④藥物使用管理。在銀鯽的防治病過程中,應選擇使用刺激性小、低殘留的藥物。刺激性大、高殘留或殘留時間長的藥物少用或不用。不要隨意地加大藥物的使用量。同時,應做好藥物使用記錄。
2.治療養殖過程中如若發現肝膽病應及時治療,治療時應注意以下兩點:①補充維生素。肝膽病補充維生。素的意義有二:一是補充維生素的不足。肝膽病時,由于機體需要消耗大量的維生素,而肝臟受損,一些在肝臟的維生素的量減少,補充維生素可改善魚體的營養狀況。二是維生素本身具有治療作用,能加強魚體的抗病力,促進肝臟損傷的修復和肝細胞的再生,促進機體康復。補充維生素時使用復合維生素比使用單一維生素效果更佳。②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氯化膽堿、甜菜堿、肌醇等,以促進魚類肝臟脂肪的代謝,降低脂肪在肝臟中的含量。
由于肝膽病對銀鯽養殖危害大,并且常伴有并發癥,所以平時應做好預防工作,發現問題應及時診斷治療。在疾病易發階段要嚴加防范,采用科學合理的養殖防病方法,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