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群育成期培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高峰產蛋率的高低和維持時間長短,以及是否具備良好的抗病能力。在實際生產中,養殖者普遍認為雛雞長到育成階段對外界環境已具備了良好的適應性、抗病能力增強。對育成期的工作往往不重視或重視不足,出現了許多不正確的管理方式,需要加以糾正。
一、環境條件的控制
1、溫度
進入育成期,雞只的體溫調節能力逐漸完善,對外界溫度要求范圍相對較寬,在10-25℃之間雞只均能正常生長發育。但應注意,育雛結束后的脫溫過程要防止舍溫驟降,因為日溫差過大會影響雞群的健康。在生產實踐中通常需要隨著外界氣溫的變化及時調節舍溫,將舍內溫差控制在6-8℃
2、濕度
育成期要求相對濕度保持在40-70%,此時是羽毛生長的關鍵時期,如果濕度過小不但羽毛生長不良,而且舍內粉塵較大容易誘發呼吸道疾病。但濕度過大墊料潮濕,又容易引起肉種雞腿病和球蟲病發生,冬季許多種雞場普遍存在這種現象。
3、通風
肉種雞對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相對敏感,有害氣體的含量不可超標。一般條件下,以進入雞舍無明顯的嗅覺不適為基本標準。通風要做到氣流均勻通過全舍,盡量減少舍內氣流死角的存在,還應避免賊風入侵。并根據天氣變化隨時調節進風口的風向和大小,使進入雞舍的氣流自上而下,不可直接吹到雞身上。
4、光照
密閉和遮黑雞舍。育成期光照管理較容易,一直用8小時的恒定光照、光強以5-10lux為宜,能滿足雞只采食、飲水和工作人員操作需要即可。遮黑飼養雞舍,應絕對避免漏光現象,特別是進風口、排風口和操作間門口,因種雞對光照時間非常敏感,任何漏光都應及時處理。遮黑雞舍實施光刺激,如4-8月份期間改用自然光照。如進入雞舍的光強劇增,必然導致雞群早產、雙黃蛋多、脫肛等現象的發生,應倍加注意。
開放式雞舍由于自然光照強度較強,加光的光照強度小,對肉種雞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因此育成期如果做不到遮黑,也應適當遮暗來降低光強。實踐證明,在加光前使用黑色遮陽網效果較好,既能保證通風良好,又可減弱光強。分階段飼養過程中,可將育成舍內部涂成黑色也具有較好的效果。應注意后轉入的雞舍光強不能高于前舍。
開放式或遮黑雞舍,雞群進入育成后期(12周齡,最遲15周齡),光照長度不能減少(或恒定),強度不能減弱(或恒定),否則導致種雞推遲開產。
5、密度
由于近兩年飼養肉種雞效益較好,許多種雞場盡量擴大存欄量,這樣飼養密度達到飽和已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現象。育成期隨著雞只日齡的增加個體越來越大,飼養空間也越來越緊張,密度大則雞群混亂個體競爭激烈,如果飲水、采食位置不足,極易導致部分雞只體重下降,嚴重的引起啄癖。尤其種公雞要求的密度較小,更容易出現上述情況,所以應及時疏群,保持適宜的飼養密度:種母雞6-7只/㎡,種公雞3-4只/㎡.
二、體重控制
4周齡末體重應達標或略超標,使雛雞的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得到充分發育并有較好的骨架發育。對4周齡前體重不達標的肉種雞應采用推遲限飼時間、提高飼料營養水平、及時分群降低密度、增加料量等方法使其經過2-3周體重達標。對10周齡后體重超標的雞群應重繪體重曲線,不能強行拉回標準曲線,應沿標準曲線平行增長。
15周齡到光照刺激階段是影響肉種雞開產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應通過增加料量來加速肉種雞的生長,獲取適宜的周增重。體重不斷增長會促進種母雞生理變化逐漸趨于性成熟。隨著肉種雞進入生殖系統快速發育階段,管理人員必須注意及時調整各種飼料之間的能量變化,建議17周齡左右開始使用預產料。
體重的發育情況是通過抽樣稱重進行的。一般的做法是在每周末定時、定點抽取5-10%雞只逐只稱重,并準確統一地進行計算,根據體重情況及時調節喂料量。有經驗的管理者能做到嚴格準確地給雞只制定料量來控制雞群體重。更換飼料時應逐漸過渡,并充分考慮飼料品質的改變對雞體增重的影響,根據飼料的不同比例恰當確定喂料量。
三、均勻度的控制
1、及早控制均勻度
雛雞入舍后,在保證供給雞群充分的飼料和飲水前提下,有條件的應仔細挑選出開食不好或狀態不佳包括個體較小的雞只,放入小欄單獨加強飼養,給予精心照顧。這項工作沒有明確的時間要求,越早越仔細效果會越好。之后隨著日齡的增長在完全定量給料前,對這樣的雞只適當多給些,使其體重盡快趕上大群。
2、及時分群并減少密度
為了良好的骨骼,21-28日齡分群最重要,最晚不能晚于28日齡。根據體重情況將雞群分成大中小三個群體,對體重較輕的雞群可以提供高蛋白飼料以幫助其適當加快增重。對體重偏大的雞群應減緩加料幅度,使其在2-3周和標準體重相符。早期分群飼養易于管理并且能夠提高均勻度。同時經常檢查雞群體況和均勻度以便決定下次分群時間,確保全期均勻度維持在80%以上。
3、科學飼喂
首先供給適宜的水位和料位保證所有的雞只均能正常發育。否則料位不足會使雞群圴勻度差。喂料時做到快、準、勻:喂料過程越快越好,并且料槽內飼料薄厚均勻,這樣可以促使雞只采食均勻,此外,手工喂料時尤其應注意防止飼料撒到料槽外,防止造成飼料浪費,或難以控制飼喂量。在12周之前可以用料量來控制體重,使大雞和小雞的體重盡量趨于平均體重,12周后就不能一味的追求均勻度而對雞群增減料量,尤其對挑出的大雞進行更大強度的限飼,會影響生殖系統的發育而降低生產性能。
供給全價平衡飼料,預防營養性疾病。飼料品種單一,某些營養成分缺乏或不足,容易引起各種營養缺乏癥。如玉米中含鈣少,磷也不足,長期飼用這種飼料幼雛會發生骨骼畸形、體質減弱;維生素D缺乏,則容易引起發育不良,喙和骨軟弱且易彎曲,腳腿軟弱無力或變形;硒和維生素E缺乏時,患白肌病。營養缺乏疾病如果不采取治療措施,會引起大批死亡。所以,凡有條件的地區和飼養場,按飼養標準供給優質全價平衡日糧,如條件限制,則應多種飼料混合飼喂,使營養得到互補。
4、采用科學的限飼方法
一般采用以下限飼方式:1-2周齡自由采食或限量飼喂;3-5周齡限量飼喂;6-13周齡采用“4-3”限飼;14-17周齡采用“5-2”限飼;18-21周齡采用”6-1“限飼;22周齡后每日限飼。限飼方式應根據雞群狀況靈活變化。
四、疫病的控制
1、日常消毒
消毒工作應貫穿于整個育成期。包括環境消毒(每周一次)、舍內帶雞消毒(每周兩次)、飲水消毒(每周兩次)、用具設備消毒等全方位消毒。平常要經常消毒,發病期間更應加強消毒,增加消毒次數。要選用作用快、效果持久、不受水質影響、對人體無害的環保產品,以保證消毒效果。
2、免疫接種
應按免疫程序及時接種,首先選擇質量過關的疫苗,采用正確的操作方法,免疫過程中盡量減少應激,加強日常管理,接種后注意觀察雞群情況。建議在免疫后7-14天檢查血清抗體滴度,確保免疫效果。
3、疾病防治
定期觀察雞群精神狀態、食欲情況、羽毛脫換和色澤、糞便形狀和顏色、環境變化等。晚上在關燈半小時后靜聽雞的呼吸是否有異音。及時撿出病弱殘雞并進行隔離,并決定是否進行全群治療,防止疾病在雞群中蔓延。選用藥物時,要用高效、低毒、經濟的藥物。用藥時要充分考慮用藥方法和療程,不可盲目亂投藥,對于難以治愈或治療成本太高的雞只要及時淘汰。